1.违章行为的识别
可依据以下步骤识别出企业生产经营作业活动中的违章行为:
(1)确定所有作业活动包括日常操作、作业,设备设施的安装、搬迁、检维修,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等。
(2)以单位为单元,列出作业活动网络图。
(3)选定作业活动。
(4)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用3~4个词说明1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5)分析每一步可能存在的违章行为。
以上工作最好由懂设备、生产,熟悉操作规程的人员组成工作小组来完成,人员以3-5人为宜。
2.违章危害分析
(1)违章行为引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违章行为发生的频率、现场是否有在监督监护、现场是否采取控制措施
(2)后果的严重性
违章行为引发事故的严重性重点要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时间损失等。
(3)违章行为引发事故的风险度
根据违章行为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就可以清楚其风险的大小,并根据其程度对违章进行归类,评估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轻徽违章
一般违章
中等违章
重大违章
特大违章
利用以上危害分析方法,可以排查出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存在的违章行为,并可对这些违章行为的危害大小进行判定、归类,依照先主后次的原则,分层次控制、防范各类违章行为。
3.违章行为的控制
从发生机理上讲,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防范的,同样,任何违章行为都是可以控制的,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在对各种违章行为进行分类、分析其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具体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违章行为的危害大小,对症下药、有重点、分先后地整治各类违章。
(1)努力提高设备本质安全配套水平,尽量减小违章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①对重特大违章危害,可以考虑用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②安装安全保险装置。目的在于尽量降低机器设备的危险程度,使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如电路中的过压、过流自动保安器;电器设备的接地、接零装置;
③实施有效的隔离防护。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的非控制释放造成的,工伤是非控制能量直接作用于人的结果。这些能量形成有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其中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因而,只要对这些能量进行有效的屏蔽、隔绝,对员工个体进行控制、防护,就可以防止非控制能量对个体造成伤害。如:防止人员误接触而设置的电气设备的防护屏、防护栅栏;缆道防护罩;汽车上的安全带等等,这些设施都可以消除或减轻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对自身的伤害。
(2)建立科学、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努力提高生产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
①建立现场管理、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考核不合格者,不准独自上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等。通过培训应使员工懂得某项工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具体怎样做。
②建立职工违章行为制度,如实记录员工的违章事实,及时对违章人员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严肃予以惩治。对屡教不改者,尤其是关键岗位,即使未造成重大后果,建议人事部门最好擅离其现工作岗位,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3)形成立体化的现场监督检查机制。
查治违章行为单靠安全管理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控制违章现象的发生。查纠违章要分清主次,集中力量分而治之。提高广大员工对违章行为危害的认识和反违章意识,形成现场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的氛围,从而对相互间的违章行为及时进行批评纠正。其次是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来查治违章,对生产岗位普遍查,要害岗位反复查,危险作业蹲点查,隐患部位跟踪查,特殊时期重点查,使违章行为无藏身之地。
(4)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有关规章制度,有效控制违章行为的发生。
违章行为的发生除与个体自身的素质、现场作业条件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单位的管理互为因果关联,如果管理制度没有违章行为约束,势必导致违章现象的泛滥;反之,司空见惯的违章行为必然造成管理制度的虚设。因此,建立查治违章行为的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①建立违章连带责任制度。建立违章连带责任制度,把违章的责任切实落实到上至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下到基层站长在内的各级管理人员。违章越多,情节越严重,连带的处罚就越重,使各级人员都有查纠违章的压力感、责任心。
②建立纠违章奖励制度。重奖查治违章管理人员,对举报、制止违章行为人员及时予以表彰,形成人人制止违章的良好氛围,使违章无立锥之地。
③建立违章登记制度。制定违章行为具体登记办法,及时如实记录个体违章行为,当违章达到一定次数时,按规定进行处罚。具体处罚办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