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病因原来是强噪音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13日

小A向来活泼,属那种心理很健康的人。可谁知进厂工作一年后,

人变得少言寡语,兴趣索然,经常莫明其妙地哭泣,脑子里净是悲观

不良的念头。经医生检查,她患了抑郁症。在她治疗好转期间,因对

该病有了了解,她又陆续给医生介绍来小B、小C等五六名在一起打工

的姐妹。她们的病况同小A差不多,就像得了“传染病”一样,这究

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她们在一家服装厂当缝纫工,每天嘈杂的机器声震耳欲聋,

两人近在咫尺,说话还得喊或打手势。她们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一天

下来人困马乏,回宿舍倒头便睡。后来越发感到脑子迟钝,失眠健忘,

干什么都没心思,整天胡思乱想,身体也同灌了铅,沉重无力。一些

打工妹在干了一两年后,不得不辞去工作。

  有人对长期处于噪音强度105分贝(正常环境白天噪音小于55分

贝,夜间小于45分贝)以上的纺织女工进行过心理健康调查对比,结

果工作1~3年的患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躯

体障碍(头昏、月经失调、全身慢性疼痛、疲倦、尿频)的比例明显

高于初来的工人以及在无噪音环境中工作的姐妹。她们不但工作效率

下降,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管理层对此缺乏认识,一般

会误认为工人消极怠工,施以批评处罚,这就更加重了她们的病情。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这一

活动过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包括听觉,视觉、嗅觉等。当一个符

合心意的物理信号(声、光等)输进大脑时,大脑会进入良性的生化

反应,会产生满意的愉悦的心情感受,相应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

在这种脑状态调控下,生理内环境会有条不紊地运转,使人感到身体

舒适、充满活力,例如我们欣赏到优美的音乐、舞蹈等。反之,当大

脑每天获取的都是噪音信号,就会扰乱它的记忆、思维、情绪中枢。

为了被动适应这种环境,生理上会出现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为

了逃避这种环境,心理上就会出现应激防御反应,如惊恐不安、烦躁

易怒、悲观厌世等负性情绪。如果人们未能识别这种提示,仍未加保

护地长期处在这个环境中,就可能患上精神障碍或心身疾病。

  对于这些患病的打工妹不能单靠医生治疗,因为即便治愈了,回

到那种环境仍可使病情复发,根本有效的措施是全方位的社会心理支

持。其一,有关企业要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劳动保护。如淘汰陈旧设

备,更换低噪音的机器设备,给工人配备耳塞等听力保健品。其二,

缩短工时,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有益职工

的精神健康,更能激发工作动机和效率。其三,定期组织旅游和休假。

解决心理及生理疲劳,有效途径之一是回归自然,放飞心情,这会使

压抑苦闷及时化解,不至于积压成疾。其四,设立聊天室,提供放松

空间。国外有位心理学家发现,女性的闲聊是一种特有的心理宣泄方

式,有益于心身,有利于工作,不可认为她们这是偷懒、素质差的表

现。如果这种天性长期得不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心理疾病。(王希宝)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