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用活激励机制 激发安全意识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12月11日

  一是安全意识的疲劳现象。安全意识疲劳主要源于职工长期处于同一环境的精神麻痹,如同生活在风景区内的人们发现不了风景的美丽,产生“审美疲劳”一样。针对安全意识疲劳,下石节矿基层班组既不完全摒弃“格式化”的安全活动,因为一些常规的安全规章制度舍此而无更好的方法,同时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及时收集一些安全方面的文章和图片、同矿的人和事等资料,在班前活动中,多举实际案例,通过鲜活的事例分析,引导职工对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恶劣后果的思索。又如,活动内容做到短、小、实,力戒形式主义,针对某种安全隐患进行通报点评,因地制宜地开展安全活动,防止职工在多次“狼来了”后产生麻痹思想。

  二是作业疲劳现象。煤矿企业的生产活动,通常都是在自然条件围绕和机器轰鸣中实现的,职工的疲劳作业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为此,除了采取科学的轮班制度、尽可能改善劳动环境等措施外,下石节矿在生产环节进行管理干部跟班、管理层不定期班中检查,电话随访等动态管理形式,打破人的惯性意识,以减少或避免职工的作业疲劳。

  ② 灵活运用内外激励方法

  现代行为学家把对管理对象的激励分为“外予激励”和“内滋激励”,通常内滋的激励是通过外予的激励来完成的,即通过外部推动力来引发人的内部力量来激发职工提高安全意识。最常见的外予激励是以提高工资、福利待遇、职务升迁和信任等手段作诱因的。但是由于激励机制在实施中产生的两面性,即在实施外予激励手段时,对大多数职工产生了的积极效果,却对少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起抑制或削弱作用,因而需要灵活运用激励机制。在这方面,下石节矿采用了流变管理模式,或罚多奖少,或奖多罚少,奖罚措施因事因时而变,多方调动职工的生产安全积极性。对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则通过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客观地对待奖罚,来消弥激励机制中的抑制或削弱因素。如以演讲赛、书画展等激发职工的生活热情;通过班后的职工家访,解决职工的就医难、子女上学难;通过座谈形式,和谐职工间的人际关系,也为人员在相关岗位间流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善于处理管理后期的各种“关系”

  生产的操作者是人,安全的执行者是人,因而安全管理的激励重心也是人,无论是奖励和惩罚、监督和压力,还是激发职工的动机、引导其行为等,都是通过灵活处理各种“关系”来达成的:

  1、严明奖罚关系 

  在下石节矿的管理层中早已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安全工作中大事与小事是量变与质变的具体体现,搞好预防工作就要化解量变,妥善处理大事与小事的关系,而预防和消灭事故萌芽,就要严把奖罚关,坚持“无事当作有事防,小事当作大事抓”, 对及时发现疏漏的职工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汇报安全遗漏的职工给予表彰、提拔。例如给与及时汇报辅助岗位安全疏漏的2名井下瓦斯检查员各1000元的奖励,对被举报的相关人员严追查、严教育,并号召全矿职工学习这两名瓦检员,警惕类似忽视安全职责行为的出现。

  2、和谐干群关系

  在管理实践中,通常将制度管理视为重点,情感管理作为辅助手段。要做到二者有机统一,张弛有度,适而有度,不顾此失彼,不走极端,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石节管理层在强调对管理者情感管理的同时,适时掌控制度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事事有章可循,件件有规可遵。在重视制度管理的前提下,非常注意信息流通,避免以往信息流通不足而造成上下级之间的理解偏差,采用思想和感情沟通的方法,使管理任务通过和谐的交谈达到预期目的,避免了管理制度变成一堆冷冰冰的条文。

  3、善用亲属关系

  安全管理不是矿级领导的独唱、中层管理的“和”唱,而是涉及到采、掘、机、运等各部门的大合唱,也不仅仅是党、政、工、团的综合性管理工作,更是涉及到男女老少、方方面面的事。在这方面,下石节矿采取的措施足以令私营煤企为之汗颜:除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以欣怡广场为中心,工会、社区为依托,搞好凝聚民心的矿区文化活动外,矿上有负责困难职工情况的专门机构和专项资金,对职工家属中的老弱病残进行及时救助,对子女就学的择校、学费等相关问题给与帮助。同时将部分辅助性岗位下分给贫困家属负责,如现在的矿区后勤、选煤楼辅线捡矸等岗位共吸纳了50余名扶助对象,并全部实现了这些岗位的国家薪酬最低水平,多方位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唱好生产安全这首歌。

  总而言之,下石节煤矿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左翼,以“体现价值,造福员工”为右翼,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多方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实现“创造财富,回报社会”的企业价值目标。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