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实施“五星班组”建设
近年来,维修中心以打造本质安全环境、塑造本质安全人、夯实本质安全基础为出发点,从能力建设、业务培训、责任落实和综合考评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班组。“五星班组”是中心从2008年开始全力推出的一个样板式班组建设工程,通过今年开展第二季度的主题活动 “提升本质安全,平安与我同行”,突出抓好班组“学习、教育、竞赛、培训、提醒、情感”六个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第三季度组织了“发展本质安全,一天始于班前”安全主题活动, 开展“班前一刻钟本安学习”、“现场5分钟安全交底”活动,有效增强了广大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大幅提升了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和班组的整体安全水平。
(九)创新考核机制,实现本质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
1、改革考核评比机制。本安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把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化无形为有形,为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运行平台。中心按照每日动态检查、实时录入公布、每月评比兑现的工作原则,通过本安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将现场查出的危险源公布在信息平台上,对车间、外委单位及员工个人进行考核并自动生成预警信息,达到督促整改、风险预控的目的。
2、细化薪酬分配机制。每月根据本安考核得分情况调节安全结构工资(应发月工资×40%)的发放比例。安全结构工资实行按月单独考核、审批、发放,本安考核每月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为本安一级达标单位,全部提取安全结构工资;本安二级及以下达标,每降低1分扣减单位安全结构工资的1%。
车间、部门在考核期内每发生一起责任事故,除依据事故分析报告处罚相关人员外,还按照一定比例扣减单位及班组安全第一责任者、事故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结构工资。促进了车间、班组由生产管理型向安全管理型的转变。
3、实施专项基金激励机制。2010年,维修中心从工资总额中提取1550多万元进行安全结构工资的考核兑现,同时又单独提取300万元、5家外委单位缴纳10万元保证金,作为本质安全专项奖励基金。每季度根据各车间(外委单位)三个月考核平均得分情况进行奖励。奖励标准:一等奖 3个车间,车间领导班子奖励2000元/人,车间职工奖励500元/人;二等奖5个车间,车间领导班子奖励1500元/人,车间职工奖励400元/人;三等奖2个车间,车间领导班子奖励1000元/人,车间职工奖励300元/人。如考核期内某车间有一次考核成绩为“非本质安全车间”,则否决季度本质安全奖励。前三季度兑现本质安全专项奖励基金202.23万元,共兑现安全结构工资1040.93万元。
同时,中心按季度兑现个人安全生产奖,个人不安全行为全年基础总分为12分,现场检查根据不安全行为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应预警、处罚、培训和考核兑现安全生产奖,奖励金额为个人安全风险抵押金的1/8。
采用正向激励手段,奖励在安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规范操作的员工,促进员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通过加大本安检查、考核力度,各车间安全状况更上新台阶,
4、安全指标的控制情况
截止2010年11月21日,设备维修中心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的责任事故;未发生重伤及以上的人身伤害事故,已连续安全生产599天。
2008年-2010年安全指标对比表
| 死亡 | 重伤 | 轻伤 | 特大事故 | 重大事故 | 较大事故 | 一般A类事故 | 一般B类事故 | 一般C类事故 | 一般D类事故 | 一般E类事故 |
2008年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2009年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010年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十)加大安全投入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本质安全的重要保障。我们始终坚持优先保证安技措项目的投入,推广使用新技术、新装备,不断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基础设施。2009年在维修中心厂区、检修场地、组装场地装设视频监控系统,2010年又为哈尔乌素设备维修中心分部厂区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检修现场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和信息化管理;08、09两年为315辆生产指挥车、特种车辆安装防碰撞安全预警系统,保障车辆运行安全;53台630E卡车灭火系统新增喷头改造;装设发动机零部件防污染处理装置;桥式起重机改造;我们针对各工种的特点,定制了相应的劳保用品,为电工配备了绝缘防砸鞋,为履带拆卸工配备了护目镜和耳塞,为铆焊工配备了光控焊帽和浸漆防毒面具;职工休息室安装空调等。今年计划14项安技措项目,截止到目前,已完成5项,其余9项年底完工,费用共计707.69万元;文明生产整治工程6项,费用280.41万元。中心为保障安全生产,合理使用安技措和基建经费,改善员工工作、休息条件,消除安全隐患,实现由“人防”向“技防”的转变,既增强了本质安全的科学管理水平,又提升了广大员工的幸福指数。
(十一)扎实开展群安工作
维修中心党政工团以维护保障员工在工作中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职责,积极组织员工参与安全监督检查和安全民主管理。
今年,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群众安全监督网员、青年安全监督岗员管理办法》,建立考核机制,实行定期巡查制度,充分发挥群众安全监督作用和 哨兵作用,2010年以来,“两员”提安全生产建议43条,做安全好事11件,上报安全隐患69条,整改率达到98%,为改善中心安全生产状况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
维修中心充分发挥群安工作教育、宣传、鼓动职工的优势和作用,织起了一道群防群治的安全网,为职工撑起了一片平安的天,有力促进了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
二、本安体系运行取得的成效
(一)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不安全行为明显减少
通过每日班前会、每周班组安全活动、工作前现场交底会等形式,员工掌握了本岗位的风险防控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了由外部监督转化为员工自我约束 的管理模式。
人员不安全行为07年为372人次,08年为154人次,09年108人次,10年1-11月份34人次。实现了维修中心制定的“每年人员不安全行为下降20%”的目标,2010年同比去年大幅下降了69%。
(二)设备出动率、完好率平稳提高
“设备无故障”、“环境无危险”是本安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维修中心的卡车灭火系统改造等一系列的安全设施的改造与完善,消除了卡车着火等重大危险源。在日常设备点检、保养中发现设备安全设施存在缺陷,及时整修。在设备逐年老化、产量逐年提高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设备出动率和完好率。
(三)“干标准活,上标准岗”,实现了安全检修
各车间每个工种日常检修工作中90%以上的工作任务都实现了使用标准工作单,包括任务所需工器具、劳保配备、危险源、安全要点等内容,在现场交底会上由维修负责人进行讲述。做到检修人员在检修工作中对所有危险点的防控。
(四)安全管理实现信息化
人员不安全行为预警信息、个人考核情况、车间考核情况都录入在信息系统中,便于查询。确保了考核的公平性和落实整改的及时性。
(五)外委检修(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上水平
2010年,维修中心将外委单位安全管理纳入中心风险预控体系中,通过对其进行安全监管与考核,外委单位从人员结构、员工安全素质、管理水平、风险预控能力都有显著提高,扭转了安全管理的被动局面。前半年未发生轻伤以上人身伤害事故。
(六)文明生产效果明显
通过对车间物品定置管理和环境文明管理考核,厂容厂貌和检修现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文明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七)现场变化
设备检修时的安全防护得到了全面改善
闭锁管理更加安全、可靠
起吊设备、吊具和起吊作业规范有序
职业健康安全防护进一步加强
现场安全监管力度加大
生产组织调度优化、科学
员工的安全素质明显提升
2007年10月底至今,设备维修中心本安体系从建立、贯标、培训、运行历时三年,我们切身体会到本质安全管理是符合维修中心实际,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与传统安全管理相比更有效,更科学、更系统的管理,使我中心的安全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