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持发展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提升综合实力。
1.兖矿集团。以煤液化、煤气化、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优化省内外产业布局。省内,峄化公司淘汰尿素装置,通过合资合作建设年产3亿立方米SNG气项目;国际焦化公司加快与大型钢铁企业战略合作,实现转型发展;鲁南化工公司深化酸酐联产增收创效,重点实施150万吨酸酐联产扩产改造,打造国内最大的乙酰基化工基地,开展醋酸加氢制乙醇、1,3-二氧戊环、新戊二醇、二醋片、DMM3-8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国宏公司全面推进甲醇汽油、高能复合醇项目建设。省外,陕蒙基地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乙二醇、煤制油、合成材料等石化替代产品为主,打造煤炭、煤液化一体化基地;贵州建成煤层气开发、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研发基地;新疆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重点做好煤化工项目达产达效。
2.山东能源集团。突出“发电、焦炭、烯烃、天然气”的多元化产业特色,重点建设三大煤化工园区。省内园区以枣矿集团为主,重点建设煤焦油深加工、炭黑和针状焦、焦化联产LNG等项目。开展全国油页岩气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新疆伊犁煤化工基地煤制天然气项目,以及内蒙古焦化联产LNG、发电、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完成呼伦贝尔新大洲能源科技公司100万吨褐煤提质炼油示范项目建设。
3.鲁西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丁辛醇原料路线优化、己内酰胺、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合成氨联产天然气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延伸烯烃下游产业链,拉长聚碳酸酯项目产业链条。发展聚碳酸酯上游双酚A和下游ABS合金等项目。
4.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自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气化平台的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有机化工和特色精细化工,打造一站式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原料供应基地。
5.山东焦化集团。以铁雄冶金科技公司为龙头,完善煤焦化电气一体化产业链,优化整合全省物流园区加气站终端市场,推进LNG、CNG加气站建设,推广LNG清洁能源,实现煤焦-LNG-加气站完整产业链。以铁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为主体,建设山东省内重要的焦化-热电-精细化工示范园区。以山东焦化铸造焦公司为主体,打造焦电联产一体化产业链。组建1000万吨级特大型焦化集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国际化企业,最大限度的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6.山东潍焦集团。建设潍坊昌乐百亿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研发生产锂电池负极、PBT改性新材料,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发展。建设薛城煤焦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打造100亿产值的煤焦化工循环经济园区。
7.山东荣信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焦油加氢、碳纤维、苯加氢等深加工产品,发展煤、电、化、建多联产系统,建设粗苯加氢、高性能煤沥青碳纤维、煤炭分级利用等项目,开发焦油加氢、粗苯加氢等新能源替代技术。
8.山东金能科技公司。利用燃气轮机技术,打造“炼焦-化产-燃机发电-热电联产”的能源循环模式,构建“炼焦-化产-焦油加工-炭黑生产-再炼焦”的节能减排循环生产模式。
9.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以DMF、甲醇为重点,以洁净煤技术为核心,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发展替代石油的清洁能源化工产品。
10.联泓集团有限公司。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发展方向,建设山东滕州化工基地,发展甲醇制烯烃、乙烯下游衍生物等产品,打造有规模、有影响力、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集群。
(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1.推进煤化工企业深度重组。支持煤化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鼓励独立煤化工企业与煤炭、钢铁、化工企业紧密型联合重组,整合现有优势产能,最大限度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纵向整合,走企业大型化、产业集群化、市场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支持煤化工企业进行外部开发。鼓励支持我省煤化工企业在省外、国外进行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3.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骨干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五)加快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提高项目建设集中度。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优势,加快煤化工园区或基地的建设,新上项目一律放在园区建设,建设煤、化、电一体化的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建设鲁南化工园区,形成醇烃酯、乙酰基产品和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链,重点发展甲醇、甲醇制烯芳烃、高能复合醇、甲醇燃料、醋酸、醋酐、醋酸制乙醇、醋酸酯类、醋酸纤维、聚甲醛、丁醇及聚甲氧基二甲醚等产品。建设枣庄化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以煤气化为核心的新型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形成合成氨、清洁能源、碳一化工三大产业链。建设邹城煤化工产业示范园区,推动高硫煤资源高效洁净利用,重点发展氮肥、甲醇、烯烃及后加工产品。建设济宁化工园区,延伸煤焦化和煤气化产业链。建设菏泽煤化工基地,推进菏泽开发区、巨野、郓城、单县等特色煤化工产业发展。建设聊城煤化工产业基地,以煤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三条产品链为主链,开发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化工新材料高地。建设鲁北化工园区,建立鲁北煤化工生产基地,周边辐射德州、滨州、聊城等市煤化工企业。建设龙口油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形成集油页岩开采、炼油、发电、液化气、页岩灰渣、水泥建材、页岩油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行业引导,促进健康发展。成立山东省煤化工行业联合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设行业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国内外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作用,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行业技术、环保、节能等准入标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二)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新产品研发能力。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煤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煤化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中心,为全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化示范。支持行业和企业与技术研发单位合作,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高效、多联产、符合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
(三)加强财税支持,引导资金投向。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四)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保障。各级、各部门应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方面对煤化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方面提供贷款。煤化工企业应以盘活存量资产为主要方式,加大招商引资,扩大社会融资,大力吸引各类资本投资煤化工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投资、价格等各种政策手段,鼓励煤化工企业与拥有资金、技术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实施合作。完善绿色资本市场体系,推行“绿色贷款”,对符合条件、采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工艺的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鼓励金融机构优先贷款、低息贷款。引导公共资源向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倾斜。
(五)加强企业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品牌培育创建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完善我省煤焦化产业地方或行业标准,引导并规范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支持将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行业标准;制定我省油页岩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明确行业准入条件,规范油页岩行业管理。加大开拓市场力度,强化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及时调整营销战略、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拓展行业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