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火焰除锈:钢材表面应无氧化皮、铁锈和涂层等附着物,任何残留的痕迹应仅为表面化变色(不同颜色的暗影)。
(3)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的评定 在GB 8923标准中给出了目视评定和标准照片的评定方法和要求。评定锈蚀等级时,以相应锈蚀较严重的等级照片所标示的锈蚀等级作为评定结果;评定除锈等级时,以与钢材表面外观最接近的照片所标示的除锈等级作为评定结果。影响钢材表面除锈等级目视评定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①喷射或抛射除锈所用的磨料,手工和动力工具除锈所使用的工具;
②不属于标准锈蚀等级的钢材表面锈蚀状态;
③钢材本身的颜色;
④因腐蚀程度不同造成各部位粗糙度的差异;
⑤表面不平整,例如有凹陷;
⑥工具划痕;
⑦照明不匀;
⑧喷射或抛射除锈时,因磨料冲击表面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阴影;
⑨嵌入表面的磨料。
3.2 SY/T 0407《涂装前钢材表面预处理规范》
该规范要求与GB 8923配合使用,大部分内容是参照美国钢结构涂装委员会SSPC标准编写。结合管道减阻工艺要求中的相关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1)喷(抛)射除锈前后的表面处理 在喷(抛)射除锈前,除掉钢材表面可见的油、油脂和积垢。除锈后,涂装前,应用干燥、无袖的空气吹,吸尘器吸或刷子刷等方法清除工件表面的浮锈和灰尘。喷(抛)射除锈后的钢材表面应在未受污染之前就进行涂装,若涂装前钢材表面已受污染,应重新清理。
(2)磨料的选用 根据喷射试验的结果,作为磨料以锆砂和线粒为最好,金刚砂为最差,铸铁碎粒和两种电熔金刚砂位于其间[1]。金刚砂的表面除锈作用很慢,很不好,并且产生非常剧烈的尘埃飞扬。线粒特别适用于精致截面的除锈,砂子的除锈作用也很好,但均会产生尘埃。对于电熔金刚砂,其磨料输送量几乎只及锆砂、铸铁碎粒和线粒的一半。对于同一除锈工作,用铁质磨料所需的量,在容积上比矿物质材料要少2~3倍,也就是说重颗粒较轻颗粒的除锈作用要好。一定除锈作用所需的喷射时间,与所选用的磨料有关,单位时间内的除锈作用按下列顺序递减:砂、锆砂、铸铁碎粒、0.65线粒、0.97线粒、0.72电熔金刚砂、0.75电熔金刚砂、金刚砂。在实际操作中0.65线粒比0.97线粒除锈要快。
应根据钢管的钢号、种类、原始锈蚀程度、所用涂料的类型、除锈方法以及涂装所要求的表面粗糙度选择磨料。喷(抛)射除锈可采用铸钢丸、铸铁丸、铸钢砂、铸铁砂和钢丝段等金属磨料。
可根据涂装系统对钢材表面锚纹深度的要求,参照表5—2选用磨料。注意表中的钢丸硬度为HRC 40~50,钢砂的硬度为HRC55~60。表中典型的锚纹深度是在良好的喷(抛)射条件下(叶轮或喷嘴)预期达到的最大及平均的表面粗糙度。标准的附录给出了钢丝段的规格、成分、硬度等性能要求。在表面处理中,磨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钢丝段,可产生尖形的粗糙度“峰谷”,对增加涂料膜层与钢材表面的机械附着力很有益处。
磨料的耗量决定于磨料寿命,这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通常以磨料的碎裂性为依据。在工程中用“可用次数”来表示其寿命,它决定了相对成本。表5-3给出了几种金属磨料的成本比较和可用次数。
磨料材质 | 相对成本 | 可用次数 | V氏硬度 |
冷硬铸铁 可锻铸铁 铸钢 钢丝段 | 1 1.6 3 3 | 10~100 >100 >500 >500 | 300~600 约400 400~500 约400 |
3.3 GB/T13288《涂装前钢材表面粗糙度等级的评定》
该标准适用于以金属或非金屑磨料喷、抛射清理后表面的除锈等级高于GB 8923《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中Sa2.5级的钢材表面。将涂装前钢材表面经磨料喷、抛射清理后形成的表面粗糙度分为三个粗糙度等级,其划分法可见表5-4。
级别 | 代号 | 定义 | 粗糙度参数值Ry/μm | |
丸状磨料 | 棱角状磨料 | |||
细细 | 钢材表面所吾现的粗造度小样块1所呈现的粗糙度 | <25 | <25 | |
细 | F | 钢材表面所呈现的粗糙度等同于样块1所呈现的粗糙度,或介于样块1与样块2所呈现的粗糙度之间 | 25~<40 | 25~<60 |
中 | M | 钢材表面所呈现的粗造度等同于样块2所呈现的粗糙度,或介于样块2与样块3所 呈现的粗糙度之间 | 40~<70 | 60~<100 |
粗 | C | 钢材表面所呈现的粗糙度等同于样块3所呈现的粗糙度,或介于样块3与样块4所 呈现的粗造度之间 | 70~<100 | 100~<150 |
粗粗 | 钢材表面所呈现的粗糙度等同于或大于样块4所呈现的粗糙度 | ≥100 | ≥150 |
粗糙度参数对覆盖层的影响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增大表面积,提高涂料的附着性,增进表面的活化状态;
②影响涂料的用量;
③影响覆盖层的防护作用,尖峰的露出。
粗糙度的大小取决于下列的因素:
①磨料的种类和规格;
②磨料的喷击速度和角度;
③喷射磨料的流量和作用时间;
④工件本身的种类、硬度和表面结构。
3.4 可溶性氯化物的检测标准
ISO 8502—2《清洁表面氯化物的实验室确定》标准,对存在钢表面的可溶性氯化物规定了一种测试方法,这种方法是先对一定面积的钢件表面进行清洗,接着采用硝酸汞滴定法以二苯卡巴腙-溴苯酚蓝作为指示剂,对收集的清洗掖中的氯化物进行分析测定。除此之外,与之相关的标准还有,ISO 8502—5《待涂装钢材表面氯化物检测—氯离子检测管法》、ISO 8502—6《待涂装表面可溶性杂质的取样方法》和ISO 8502—7《待涂装表面可溶性杂质分析—氯离子现场分析方法》。
4.钢管内表面预处理
为了保证内覆盖层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在涂装作业前必须对涂装表面进行彻底的表面预处理,与防蚀用覆盖层相比减阻内覆盖层较薄,所以表面粗糙度应属表5—4中的细(F)级,按Q/SY xQ11 标准的要求,除锈等级为Sa2.5级,粗糙度应为30~50μm。
在表面处理的几种方法中,针对管道内壁的喷(抛)射最为合适,具体的选用要根据管径和设备条件,大口径管可选用抛丸,小口径(如762mm以下)可选用喷砂。
荷兰金属研究所曾对喷射除锈进行过专题研究[1],认为喷射除锈可看作是一种期望用侵蚀达到的磨耗作用。对于喷射除锈技术提出了以下几点。
(1)喷击的颗粒速度对颗粒动能是决定性的,极受回弹颗粒的影响,颗粒速度是喷射距离的函数。
(2)射流的喷射角决定了颗粒在喷击时相碰撞的程度,在喷射角为45°时或为最大。
(3)颗粒的大小对除锈的均匀性极为重要。要达到预定目的,必有一个最佳颗粒大小。颗粒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面层性能(轧制氧化皮、锈或铸造硬皮)和其下的表面状态。
4.1 抛丸处理
抛丸处理是利用抛丸机的叶片在高速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磨料(钢丸、钢丝段、棱角钢砂等)以很高的线速度射向被处理的管内壁表面,产生的敲击和磨削作用,除去表面的氧化皮与锈蚀,让表面露出金属本色,并提供出对涂料具有锚固能力的粗糙度。因抛丸处理不仅可以除去钢管表面的氧化皮、锈迹,而且可使钢管表面强化,消除残余应力,提高耐疲劳性能和抗应力腐蚀能力,抛丸处理磨料利用率高、除锈速度快、成本低,适合大规模作业,因此钢管内表面处理首选是抛丸处理。抛丸处理工艺要求有:管子预热、抛丸除锈、表面清理。
(1)管子预热 预热是将管于内表面升温、除去表面的水分,部分油污,预热的方法有中频感应加热、火焰加热和热水喷淋加热。在选择方法时应因地制宜、经济合理,与流水线相适应。
①中频加热结构简单,感应线圈安装在辊道上,不占地方,耗能少。但中频加热对除去表面的油污、垃圾的效果不太好。
②火焰加热是以清洁的液化气燃烧,以火焰直接加热钢管内表面,这样做可烧掉表面上的水分。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充足的液化气供应。
③热水喷淋加热,除去油污、垃圾的效果好,但设备复杂,要有蒸汽源、热水泵和热水蒸发的通风室,占地较大。
(2)抛丸除锈 在生产线上,抛丸工序是在抛丸箱里进行的,它是由抛头、磨料循环装置、磨料清扫装置、通风除尘装置所组成。当管子进入抛丸箱后,抛头的叶片在电动机带动下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磨料沿叶片长度方向加速运动,直至抛出。抛出的磨料成扇形流束,敲打在管子内表面上,以除去氧化皮和锈蚀。当磨料抛出后,磨料循环系统将使用过的磨料再行回收、筛选,转送到供料端重复使用。
(3)表面清理 抛丸处堙过的管子内部残留有磨料粉尘和锈渣等污物,要经过清扫处理,在老式装置中有的是将管子倾斜,倒出残留物,这样做需要消耗很大的动力,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故现代新的装置上已很少采用。新的清扫手段是用压缩空气吹扫或用真空吸尘装置吸取。随着HSE意识的增强,在抛丸作业的生产线中都应装有通风除尘装置,用来吸取抛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分离回收磨料。
(4)磨料 抛丸处理用的磨料主要有铁丸、钢丸、钢丝段和棱角钢砂四种。从经济实用上讲钢丸较好,从抛丸效果,亡讲钢丝段较好。理想的抛丸处理磨料应是钢丸加钢丝段或钢丸加钢砂,两者比例为1:1到2:1之间。
4.2 喷砂(丸)处理
喷砂(丸)处理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将磨料(砂或丸)以一定的速度喷向被处理的钢材表面,在磨料的敲击和磨削的作用下,将金属表面上的氧化皮、锈蚀产物及其它污物清除掉。喷砂(丸)处理的装置,一般包括有:压缩空气输送(处理、储存)系统;喷嘴、胶管、磨料回收循环系统;牵引照明电控系统;除尘系统及供气供砂系统。
影响喷砂(丸)除锈效果的因素较多,如空气压力、磨料的种类和规格、磨料的喷射角度和速度、喷嘴至钢表面的距离等。磨料要根据表面处理的要求和钢材表面的原始状态来选取,通常可用钢丸、钢丝段、棱角钢砂、石英砂或它们的混合物。
喷砂(丸)处理的除锈等级及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与质量检测的内容和前面所述的标准相一致,从结果上看,喷砂(丸)处理和抛丸处理效果是一样的,方法的选择主要的因素是经济性和条件所限,如当管径小于762mm时,因抛距(抛头至被处理的表面间距离)不够,无法使用抛丸处理,而不得不采用喷砂(丸)处理。喷砂(丸)处理是一项成熟技术,其设备也都商品化了,当管道内表面预处理选用时,只要稍加改造便可使用。
4.3 清理作业
经过喷(抛)射处理过的表面,必须要用毛刷、压缩空气清扫,或用吸尘器清理。以便将从表面上脱落下来的锈灰、磨料细粒从锚纹“峰谷”的低凹处清理掉。
对于大口钢管通常采用吹扫方法,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抛丸的同时用大排量的吸尘器抽吸除锈过程中的主要粉尘和钢丸,余下的微小粉尘在内喷涂前,打开喷枪的气源,喷枪便开始对钢管内表面进行吹扫,喷枪从钢管的一端一直吹到另一端,另一端的端部用吸尘器吸走粉尘。另一方法是采用倒丸装置,将钢管抬起一定角度,使钢丸下滑至回收装置内,然后再对钢管内壁进行吹扫,用吸尘器吸走微小粉尘。
如果是湿法处理的表面,则必须用加有足够的缓蚀剂的淡水冲洗,或先用淡水冲洗再加以钝化处理。必要时,还要用刷子进行补充处理,以清除掉所有残渣。
5.质量控制
钢管的内表面处理质量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清洁度和粗糙度。
5.1 清洁度
按ISO 8501—1和GB 8923标准的要求,减阻内涂的钢管内表面经处理后应达到Sa2.5级,此级的定义为: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污垢,氧化皮、铁锈和涂料等附着物,任何残留的痕迹应仅是点状或条状的轻微色斑。这一清洁度要求可通过目视检查。除此之外,ISO 8502标准还给出了表面清洁度的检测方法。
ISO8502—1标准对表面处理过的钢表面上残留的可溶性铁盐提供了检测方法。其主要方法是用水清洗钢表面,将可溶性铁盐溶于水中,然后用2,2联吡啶作指示剂,通过比色对所收集的清洗液进行测定。可供参考的指标是,当铁离子在钢表面上的含量低于15mg/m2/时,则可认为对覆盖层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ISO 8502—2标准对钢管表面上易溶于水的氧化物含量提供了实验室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表面处理前后的钢管表面。方法中规定先用已知体积的水对一定面积的钢表面进行清洗,收集清洗水,然后用硝酸汞滴定法,以二苯卡巴腙—漠苯酚蓝作为指示剂,对收集到的清洗液中的氯化物进行分析测定。捐J定过程中,汞离子与游离的氧离子反应生成HgCl2,氯离子消耗完后,多余的汞离子在混合指示剂中呈现紫色,表明滴定过程结束。关于这项检测,在Q/SY XQ11中参照国外相关标准给出一个指标为20mg/m2,不过这一指标是指钢管表面处理前,是否应对钢管在面进行冲洗的指标。按ISO标准的要求在清洗后还应检测一次。表5-5是国外标准对钢管表面盐分的要求指标。
ISO 8502—3标准是评定待涂装钢表面灰尘沾污程度的标准。该标准将钢材表面灰尘沾污程度分为五个级别,以标准图谱来定义;将灰尘按其颗粒大小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
0 10倍放大镜下不可见的微粒;
1 10倍放大镜下可见但肉眼不可见(颗粒直径小于50μm)的颗粒;
2 正常或校正视力下恰好可见(直径为50~100μm)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