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企业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违章操作。
(5)、用户违章操作、疏于监护。用户在使用燃气时对户内燃气设施缺乏监护,燃气设施出现异常时没能及时向供气企业报修,致使燃气泄漏。在使用燃气过程中操作不正确,如不遵循“火等气”的点火原则或疏忽大意导致烧煮物将火熄灭,燃气外泄。
(6)、其它原因的个人或单位对燃气供气系统的破坏。如:进行地下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未与燃气供气企业会签,挖断燃气管道。燃气管道上违章建筑物占压管线以及个别人对燃气设施的破坏。
2、瓶装液化石油气。
瓶装液化石油气具有使用灵活、应用面广、重复灌装使用的特点,因此,很难在每次灌装出厂前都对钢瓶做全面系统的监管。加之使用分散,无法照搬管道燃气企业组织大规模安全检查的模式,所以液化气钢瓶的运行状况良莠不齐,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具体分析如下:
(1)超量灌装。液化石油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液态液化气的体积膨胀相当于水的10—16倍,一旦钢瓶内完全充满液态,温度每提高1摄氏度,压力就急剧上升20—30个大气压,钢瓶的爆破压力约为80个大气压,温度只需再上升3、4度,钢瓶内的压力就可超过爆破压力,引起钢瓶爆破。
(2)钢瓶超期未检。由于钢瓶超期服役,导致钢瓶的角阀、阀杆、阀根、瓶体等部位故障率和安全护具失效率显著增加,甚至不合格、报废钢瓶仍在继续流通使用,形同流动炸弹。
(3)钢瓶受严重腐蚀或外力作用,瓶体受损。液化气钢瓶在使用过程中因使用环境造成钢瓶瓶体腐蚀严重,野蛮装卸、运输造成瓶体受损,钢瓶安全护具或配件缺失破损。
(4)从业人员违章操作。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岗前培训或燃气常识,对用户服务中违章操或错误指导用户操作,造成燃气泄漏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例如:在室内进行液化气放散。
(5)错误操作行为。在使用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如放倒、加热液化气钢瓶、乱倒残液等。
(6)用户监护不当。用户在使用燃气进行烧煮食物时忽视了监护,火被风或烧煮物扑灭、烧干锅、忘记关闭阀门等等,造成燃气的泄漏。
三、确保安全使用燃气的措施和建议
l、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抓好落实。各地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燃气行业专项发展规划,在新、改、扩建工程中必须同时进行燃气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避免重复施工以及重复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破坏。燃气企业的管网资料一定要到规划部门进行备案,避免煤气管线因管网备案资料不健全导致在其它企业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
2、燃气企业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贯彻落实。各燃气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包括:各岗位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应急救援预案、消防组织机构、内部巡查巡检记录、设备运行记录、设备检定记录、各种台帐档案等。通过培训、学习、桌面演练、实际演习等多种形式加以贯彻落实,从根源上消除事故隐患,加强防灾救灾能力。
3、严格选材,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前对所涉及的各类设备、设施、材料、配件要认真选购和进行检测,尤其是高压管线材料更要严格筛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要齐备,施工中要按图施工,验收过程中对不符合要求的工段要坚决返工整改,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大力宣传贯彻安全使用燃气的常识。燃气安全使用常识的宣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间断的工作。目前还有很多群众和用气单位对燃气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和燃气企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和文艺表演、课外辅导、科普宣传、知识竞赛、发放使用手册等多种途径宣传燃气安全使用常识。宣传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用户和潜在用户,要浅显易懂、符合实际。燃气企业还要与用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公布报警报修电话,设立联系信箱,制定24小时值班制度,保障沟通渠道畅
通无阻。一方面能迅速的解决用户出现的各类燃气安全问题,消灭隐患于荫芽,防止事态扩大。二是居民在发现有破坏燃气基础设施现象时有方便快捷的方式向企业报警,使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5、更新观念及时掌握、接受和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时刻关注燃气业内最新动态,关注最新的燃气安全相关技术和产品,推广和应用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并成效显著的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为武器,提高燃气供应系统的可靠性,创造更加安全的
燃气运行环境。
6、加强燃气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落实责任制。各地燃气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燃气安全管理体系,从基层抓起,层层落实燃气安全责任制,培养和树立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至上、安全是天的安全风气。切实做好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