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个体行为原理与不安全行为控制

作者:周春燕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2月15日

  影响人的性格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前者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后者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也是形成性格的决定性因素。

  性格可分五种类型:活泼型、冷静型、急躁型、轻浮型、迟钝型。前两种是安全型,后三种是不安全型。这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情绪的波动与不安全行为  所谓情绪,就是人们对客观存在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通常所说的喜、怒、哀、乐、悲、愤等都属于情绪。

  由于经济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和人际间的矛盾,都会引发人们情绪上的激烈波动。操作者在失去心理平衡后,在操作中表现为精力分散,甚至蛮干出气;有的则“积怨于内心”,精神处于“朦胧状态”,反应迟钝,不安全行为增加。

  松懈的心理机制与不安全行为  人总是有思想松懈的时候,因为人要想长时间地保持专注状态是很困难的。

  心理学证明,“注意”具有“三大特性”。“注意”具有选择性: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注意那些外表奇特、颜色鲜艳、有浓厚兴趣的事物;“注意”具有范围性: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注意一定范围内的事物;“注意”具有时间性:人们想长时间地保持“注意”状态是很困难的,一般情况下,30分钟左右是保持的限度,称之为“30分钟效应”。

  总之,正是因为“注意”具有上述特性,因而很易引发不安全行为。  

  控制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办法

  强化“安全心理”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操作者的心理素质   由于心理素质对操作者的行为影响极大,因此,应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原则,强化操作者“安全心理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以此促使操作者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准确地感知事物,抛弃“侥幸心理”、“逆反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严格地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重视情绪变化,注意工作方法  实践证明,情绪对人们的行为既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又有反向的阻碍作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关注、掌握操作者的情绪变化,理解、同情其内心痛苦,耐心地倾听其诉说,及时调整操作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心理,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此同时,要以宽容、宽广的心胸关注他们的利益,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

  及时调整心态,作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本能化的力量,不是理智化的力量。激烈的情绪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心智。当情绪超过专注力时,就会失去对客观存在的正确感知和失去正确的思考能力。因此,作为操作者就应学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作自己情绪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强化制度约束,规范操作行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强化制度约束,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外在因素,但它能通过内因来制约人的不安全行为。实践证明,许多企业所推行的“安全确认制”、“安全互保联保制”、“安全监护制”等,都是减少不安全行为的有效制度。

  加强色调管理,提高人的注意力  要提升机电设备、防护装置的本质安全化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与此同时,还要强化色彩管理。

  实验证明,红色能使人振奋,蓝色能使人镇静,绿色能使人的心理活动趋于缓和,提高颜色的对比度,能使人的注意力集中。鉴于此,要加强设备、设施的色彩管理,将设备涂上标准色,提高设备、标志、信号装置的颜色对比度,特别是那些开关、阀门、电闸等关键操作部位,更要使其标志醒目,以此来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减少失误的发生。

  改善工作环境,规范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物质环境孕育一定的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又制约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在生产经营现场通过实施定置管理建立起来的庭园式、居室式的工作环境,能强烈地作用人的心理,使操作者感到安全、舒适、明快、精神集中和观察敏锐;同时,对每一个人的安全价值观、安全审美观、安全道德、安全习惯和行为有着无形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一个安全素质低劣和行为不规范的人进入这样的工作环境,很快就会被“同化”。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