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思考

作者:姚汉涛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2月08日

  三、危险品运输事故分析

  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其原因往往是复杂的,既有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又有间接原因、次要原因,而非某个单一的原因造成的。从国内外历年的一些深刻事故教训分析,常常包括以下因素。

  1、车辆故障。车辆、船舶自身的设备运行状况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有很大的影响,电气短路、漏电、自燃、抛锚、跑冒滴漏、设备老化等因素都会引发安全事故。2004年2月26日,在尼日利亚西南部的伊巴丹市高速公路上的一辆油罐车抛锚,违章停在路中间,一辆高速行驶的豪华大巴与之相撞,两辆车立即同时爆炸起火,造成至少70人死亡。

  2、违章作业。主要包括超载、超速、超范围、超路线、超规则运输等违章驾驶,擅自电焊、气焊等违章动火和吸烟、车辆曝晒等冒险作业行为。今年3月8日,湖北丹江口市一辆大货车急刹车引爆10吨车载黄磷,造成包括26名中小学生在内的79人受伤。

  3、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重效益、轻管理,内部转包、承包、车辆挂靠现象多,安全管理不统一。因车辆和人员流动性大,作业人员集中安全教育比较困难,培训的机会少,致使安全责任难落实,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较差。

  4、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低,心理素质差。驾驶、押运人员往往文化素质不高,发生事故后缺乏理性思维和判断以及自防自救、应急处置能力,不会报警、担精受怕。今年“3·29”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液氯泄漏事故中,因肇事驾驶员逃逸,延误了最佳抢险救援时间,导致事故灾害的扩大。

  5、监管不力。治安、交警、车管、交通运管等多方管理,并没有有效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管理,反而导致有时责任不明,管理失察。产生了为逃税少交费出现的“大吨位,小标号”、“治理时紧,治理后松”等不正常现象,长效管理机制缺乏。

  6、社会整体防范意识淡薄。由于对缺乏危险品毒害性的认识,社会和群众防范意识、社会快速响应处置和洗消、救护能力明显不足。事故时好奇观望使群众无辜伤亡,处置不及时或抢救设备的落后也会延误救援,扩大伤亡面。

  四、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思考

  从2002年开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集中化、公司化管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体化运输带来的危害。但危险化学品运输仅是社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预防运输事故,不能仅就运输“论事”,既要抓车辆、设备本身的安全和作业人员的管理,还要抓好运输的源头管理——危险品储存、装卸、生产包装等环节,同时还要考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加强安全监管。以道路运输为例,笔者认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应抓好以下环节。

  1、加强车况管理。车辆及其设备自身的良好运行状况是安全运输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要加强车辆定期检测和经常性的检查,确保车辆的电气线路、容器密封性、安全标志、静电导除等装置完好。

  2、加强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培训教育,杜绝其违章、违规和违法运输行为,减少处置不当等人为因素影响,增强其自我救助能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船员、装卸人员和押运人员必须了解所运载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常州支队和市运管处联合将消防内容作为危险化学品运输作业人员从业资格的必修课,就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3、规范企业安全管理行为,实行安全管理评估机制。督促运输企业落实经常性的人员在岗安全教育培训,做到“业务转包,安全管理不承包”,杜绝“公司化经营、个体化管理”等现象的出现。对运输单位安全管理实行定期评估机制,评估不合格的,暂停或取消其营运资格。

  4、抓好储存、装卸、生产包装等源头管理,实行责任连带和倒查追究,约束不按规定超过核定量的装卸作业,把好限制超载的源头关。以管理比较规范的某大型危险化学品库为例,也只能保证约90%的车辆不超载,因此,抓好源头管理任重道远。

  5、运用先进科技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的监督,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发现和处置事故。如北京市在近2000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上安装“黑匣子”——全天监控所有危险化学品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位置、车速、防恐、防盗以及各类突发事件,并提交车辆在事故发生前26秒的所有行驶信息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今年3月底开始苏州市在3000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配备的GPS卫星定位系统还具有超载和超范围报警功能。

  6、建立健全社会宣传、应急处置和救护网络体系,增强群众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社会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抑制和减少事故伤亡。消防部门与各监管部门加强工作联络和协调,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资料库和易燃、易爆、剧毒等重大危险源资料库,健全应急处置方案,实现全省、甚至全国信息共享。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