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已无形的形成了自己稳固的管理人员队伍和技术力量,并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积累和深化。同时,相应的内部技能培训也在不断的开展着。但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企业规模较大,车间较多,培训上往往各自为政,从尔在某些独立的科目上因缺少系统安排,往往造成内部培训工作的重复、口径不统一、讲解缺少标准等现象。同时,有些比较有价值的内容却没能有效的进行共享和沉淀,对公司管理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提升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和损失。因此,因地制宜的对企业原有知识的积累和提炼,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始技术上的提升。
再者,人力资源部未能对各部门内部的培训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跟踪,很难把握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以至会产生应付形势的现象,同时也会降低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造成许多员工并不乐意接受培训的恶性循环。同时也未能将各厂的培训工作与相关管理人员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也会一定程度的弱化相关管理者对培训教育的重视力度。所以,人力资源部虽然并不主导企业所有的教育培训工作,但必须将所有的培训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合理贯穿, 方能使企业的培训实施有力,零而不乱。
培训工作思路的改进
通过以上企业在培训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还是以人力资源部为突破口,使其真正行使人力资源部在其教育培训的主导职责,全面的了解和跟踪各部门培训计划的制订,参与各厂部培训计划的实施,并对培训的教材进行必要的预先审定和规范,确保培训的效果和质量,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和流于形式。同时,增强与学员的互动,及时了解和收集学员的意见,不断了解和员工所需和完善培训中的不足,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其二、整合核心讲师队伍、提高整体培训质量。根据以往各厂部的培训工作和有关调查可以看出,很多现有管理人员都具有不同的授课经历。但由于层次和侧重优势不同,因没有有效的指导和恰当的运用,造成的员工对各公司组织的培训并没有予以较高的认同。因此,对授课人员和授课选材的必要挑选和指导,系统的对课程进行阶段性的安排,促使相关部门的充分支持。同时,可建立培训师授课补足或奖励制度,促进培训师资队伍的成长。因为,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根本基础。
其三、将培训效果纳入考核体系、形成双层约束机制。将授课者的培训效果和学员的学习成绩都进行必要的考核、建档。并纳入到其个人工作绩效和职务升迁的必须条件之中。这样对培训双方都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度,促进培训课程进行的配合与认可。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保障培训工作的良好循环。
其四、丰富培训方式与教学内容。就目前而言,较多企业都较侧重岗位技术性的培训,期间的一些有关基础管理的培训内容也较为缺乏、形式单一,难免会造成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滞后。因此,人力资源部将在现有基础上,更多的利用网络资源,寻求更好的培训教案和资讯,以提高教育水平和拓展管理人员的管理视野。同时,根据现有的实际工作情况及员工所需,有针对性的开发一些课程。包括对原有一些实用的课程进行重新修订和充实,并新增不同的基础管理科目,更多的与相关人员进行互动,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
最后,不要忘了你的培训教育对象是企业整体,而非局部;是全员,而非只是管理人员。“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首要解决的不是其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而是会有什么薄弱的地方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好的管理者也必须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真正发挥起功效。所以,均衡你的培训结构,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