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层强度太低或表面清理不彻底,降低了粘结胶浆层与基层的附着力和粘结力。
(2)、材料质量不合格:如保温板质量不合格,压缩强度高,柔性差,造成边角部位翘起,降低保温板的粘贴效果;砂浆中聚合物添加量太少,粘结强度不够;保温板的界面剂质量差,没有起到提高界面粘结强度的效果(XPS板通常需要界面处理)。
(3)、保温板粘贴面积不够,应使用锚栓固定时,锚栓数量不足或未使用锚栓固定,抵抗负风压性能不够。
(4)、对于强度较低的基层(如空心砌块等),采用敲入法,而没有采用拧入法。
(5)、饰面砖为面砖时,铺贴面砖采用密缝施工,即砖缝小于5mm。
(6)、铺贴饰面砖采用了有空腔的背粘法。
(7)、玻纤网或后热镀锌电焊网铺贴不规范。
(8)、使用不符合规程要求的饰面砖。
(9)、饰面砖粘贴高度超出相应的允许范围。
3、防治措施
(1)、外保温工程的施工应在基层墙体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
(2)、材料质量控制措施参见墙体裂缝防治措施第一条。
(3)、不同的基材和保温材料应选用不同的锚固件和锚固方式,锚固件的数量应达到以下要求:涂料饰面时,建筑物高度在20m以上时,采用粘锚结合的方式,锚栓每平方米不宜少于3个;当用XPS板作保温层时,应从首层开始采用粘锚结合的方式,锚栓每平方米不得少于4个,锚栓在墙体转角、门窗洞口边缘的水平、垂直方向应加密,其间距不大于300mm,锚栓距基层墙体边缘应不小于60mm。加气砼砌块墙体应采用尼龙锚栓固定。饰面层采用面砖时,应从首层开始采用粘锚结合的方式,锚栓应安装在增强网外,锚固件的数量每平方米不宜少于6个;
(4)、设计为涂料饰面时,涂胶粘结面积不得小于聚苯板面积的40%,设计为面砖饰面时,涂胶粘结面积不得小于聚苯板面积的50%。
(5)、外墙饰面砖粘贴时,缝深和缝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使用密缝,缝宽不应小于5mm。
(6)、粘贴面砖宜采用双涂法(墙面刮涂和瓷砖背涂)施工,粘结的灰浆中间略高,四边略低,粘贴时轻轻揉压,压出灰浆,用铁铲剔除灰浆,粘贴厚度控制在3-5mm。
(7)、粘贴面砖应采用专用面砖粘贴砂浆,面砖施工前先做板件,经现场拉拔试验,所检指标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
(8)、玻纤网的铺设应为:第一道抹面胶浆厚度2-3mm,待抹面胶浆干燥达到一定强度后钻孔,用锚栓压住玻纤网插入涨塞套管,然后拧紧锚固钉固定在基层墙体上,检查合格后抹第二道抹面胶浆,厚度为3-4mm。后热镀锌电焊网的铺设应为:先抹第一道抹面胶浆4-6mm,待抹面胶浆干燥达到一定强度后钻孔,将锚固钉(带盘尼龙胀栓)压住钢丝网插入胀塞套管,使钢丝网绷紧,绷平紧贴第一道抹面胶浆,然后按双向@500mm梅花状分布,将钢丝网固定在基层墙体上,检查合格后抹第二道抹面胶浆,厚度3-4mm,钢丝网不得外漏。钢丝网剪裁应保证最外边网格的完整,搭接宽度不应小于两个完整网格,搭接部位要有锚固件固定,左右搭接接茬应错开。
(9)、粘贴面砖时,抗裂防护层中后热镀锌电焊网网孔中心距为12.7mm-19.05mm,钢丝直径为0.8mm-1.0mm,镀锌层质量应≥122g/m2,焊点抗拉力≥65N。
(10)、外保温用饰面砖应采用粘贴面带有燕尾槽的产品并不得带有脱模剂。其单位面积质量应≤20 kg/m2,吸水率控制在0.5---6.0%,厚度应≤10 mm,单块面积应≤0.015 m2。
(11)、模塑聚苯板薄抹灰系统粘贴面砖时,最大高度不应超过40m,现喷硬泡聚氨酯复合保温系统最大高度不应超过100m。
四、外保温观感质量差
1、现象
外保温系统表面不平整,横竖线角不顺直,阴阳角不方正,窗洞口不在一条直线上。
2、原因分析:
(1)、检验批划分不合理,施工、监理单位对外保温系统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检查验收把关不严格。
(2)、基层墙体平整度控制差,未进行找平处理。
(3)、EPS XPS板粘贴施工质量差,其安装允许偏差超出相关标准要求.
(4)、窗洞口等横竖线角部位未进行挂线施工。
(5)、抹面胶浆和面层施工平整度控制差。
(6)、锚钉的压帽未敲与保温层平齐,突出墙面,造成局部凸起。
(7)、网格布产生皱折、起鼓,搭接处抹面砂浆过厚。
(8)、板材间的高低差没有进行打磨。
3、防治措施
(1)、合理划分检验批。墙体节能工程验收的检验批划分符合下列规定:
①相同材料、工艺和施工做法的墙面,每500-1000m2面积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0 m2也为一个检验批;
②检验批的划分也可根据与施工流程相一致且方便施工与验收的原则,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建设)单位共同商定。
(2)、外保温施工应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查,完善“三检”制度,并有完整的检查记录。每道工序完成后,都应经监理(或建设单位)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砌体工程墙体表面平整度大于5mm,砼工程墙体表面平整度大于8mm时,基层墙体应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对基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基层应符合保温层施工方案的要求。
(4)、聚苯板安装允许偏差应达到以下要求:表面平整≤3 mm,立面直≤3 mm,阴、阳角直≤3 mm,阳角方正≤3 mm,接高差≤1.0mm,板缝宽度≤1.5mm。
(5)、抹面胶浆和饰面层的施工质量应符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规定,粘贴面砖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外墙饰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 规范》JGJ126规定。
(6)、大角、窗洞口等阳角部位应从上到下吊线施工。外墙滴水线、阴阳角及窗洞口部位宜采用塑料护角网或塑料护角条,确保线角的顺直。
(7)、锚钉的压帽应与保温层平齐或略敲入一些。
(8)、网格布的铺贴要从中部开始批刮到四周,搭接处的砂浆层要刮平。
(9)、实行“样板引路”,样板包括山墙大角一处(面积不小于10m2)和平窗、凸窗、阳台各一个。
(10)、板材间高低差大于1.0mm时,应对其表面进行打磨平整。
五、饰面层系统出现起鼓
1、现象
涂料面层局部出现鼓起现象。
2、原因分析
(1)、面层系统的透气性差,主要是涂料的透气性差,造成内部水蒸气扩散受阻,最终变现为涂料起鼓。
(2)、由于面层开裂,渗水而导致空鼓。
(3)、使用的腻子或抹面胶浆质量不合格。
(4)、不当的施工环境造成面层空鼓。
3、防治措施
(1)、外墙涂料应使用与保温系统相容的弹性涂料,涂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2)、参见“墙体裂缝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系统面层不出现开裂。
(3)、腻子应使用柔性防水腻子,同时严格控制抹面胶浆的质量(憎水剂含量应准确),减少抹面砂浆的吸水率。
(4)、严禁在雨天进行面层施工。
六、外保温效果差
1、现象
室内结露,出现青苔现象;层间楼板及地下室顶板节能效果不符合要求,分户墙及楼梯间墙、走廊墙保温局部开裂,保温性能不符合要求。
2、原因分析
(1)、开发商为节省造价,在屋面、层间楼板等部位随意改变原设计所选用的保温材料品种和厚度。
(2)、天沟、檐沟、女儿墙、空调板等热桥部位未保温或保温不到位。
(3)、细部节点构造不明确。
(4)、见证取样检验制度执行不严格,现场用材与送检样品不一致。
(5)、层间楼板保温板顺地暖管走向剔成V形槽,从而降低节能效果,不利于分户计量工作的开展。
(6)、地下室顶部保温板粘结不严密,局部出现脱落现象。
(7)、聚苯颗粒施工配比不正确。有的用水泥代替浆料做配比,影响保温性能;
(8)、聚苯颗粒胶浆抹灰厚度达不到要求,影响保温性能;
(9)、内隔墙浆料保温层及不采暖空间楼板保温层的表面没压玻纤网格布,造成表面开裂;
(10)、变更为保温砂浆等保温浆料施工,经常偷工减料,造成保温性能降低。
3、防治措施
(1)、设计变更不得降低建筑节能效果,当设计变更涉及建筑节能效果时,应经原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查,在实施前应办理设计变更手续,并获得监理或建设单位的确认.
(2)、天沟、檐沟、女儿墙、空调板等热桥部位应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采取节能保温等隔断热桥措施。
(3)、设计单位应在设计文件中应明确外墙首层、装饰线条、阳台板、凸窗窗台板、凸窗两侧砼板、空调板、空调壁龛、消防走廊以及阳台、走廊的内隔墙、电梯前室等细部节点构造具体做法,不得允许对阳台内隔墙等维护结构部位进行甩项处理。
(4)、监理、施工单位应加强对进场保温材料的检查力度,控制措施参见“墙体裂缝”防治措施第一条,防止“化验好的用差的”现象发生,杜绝不合格保温材料用于工程中。
(5)、在对地下室顶板施工前,先对地下室顶板底面进行清理,保证其表面清洁,无油污、脱模剂等妨碍粘结的附着物。凸起部位应适当找平。在施工过程中重点控制排板严密及粘结砂浆的粘灰面积,粘灰面积宜达到50%。
(6)、层间保温板的排板应严密,不得在其上部随意割槽,降低保温板的保温效果。
(7)、采用聚苯颗粒保温施工的工程,施工现场监理(或建设)单位应加大对聚苯颗粒施工配比的控制,严禁用水泥代替胶料进行施工配比。
(8)、在压玻纤网之前,对抹灰厚度进行检测,达到要求后再进行玻纤网的施工。
(9)、内隔墙浆料保温层及不采暖空间楼板保温层的表面应做抹面胶浆加玻纤网保护层,玻纤网的质量及搭接应符合要求,避免墙体日后出现开裂。
(10)、采用保温砂浆等保温胶料施工的工程,应重点控制施工配比及抹灰厚度,确保保温性能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