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安全文化建设 推进企业安全发展
作者:杨庆生 李豪文 解士英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三、狠抓“三基”管理,筑牢安全根基
枣矿集团以“安全是根,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的理念,深化对“三基”(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的认识,不断强化措施。一是面向区队班组,抓基层。制订了实施《区队长安全管理条例》和《班组长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区队班组长竞赛管理办法》。推行班组安全自治,制定了具体的班组安全自治实施细则,明确班组安全自治的内容和考核办法,实行班组长动态管理和安全积分考核。开展了安全优质区队和安全优胜班组长竞赛活动。建立班组长安全诚信档案,实行班组长安全责任津贴,即本班组本月实现安全生产,为班组长发放180元津贴,以增强班组长岗位的吸引力,真正使安全压力传递到班组。自行开发了人体生物节律安全管理软件,每月初将软件自动排查出的ABC三类薄弱人物名单下发到采掘各单位,各基层单位严格按照人体生物节律预警预控表反映的信息,对不适应下井作业的,分类采取强制休班、专人监控、重点提醒等帮控措施。
二是大搞安全质量标准化,夯实基础。以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规定要求,实施“精品工程流程再造”。在工程质量上把住“毫米关”,创建精品示范区队、精品示范班组、精品示范工程,强力推进安全质量由“静态精品”向“流程精品”转变。从2003年以来,集团公司选择不同矿井、不同专业的典型,先后召开30次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现场会,推广安全质量管理创新成果。强化集团公司、矿、区队、班组四级验收,每月分专业至少打造2-3个精品工程,每季度至少建设10个精品亮点工程线。近年来共选树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区队 30个、示范班组 120个、分布煤矿采煤、掘进、机电、运输、提升、通风专业的 200个示范工程,建成了4个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矿井,有9 对矿井达一级,逐步实现了由点线创建到全面达标的深刻转变,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不断得以拓展和延伸。
三是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强练基本功。集团公司要求决策层提高决策能力、管理层提高管理素质、操作层提高操作技能。推行安全岗位、安全环境“描述”。所谓“描述”,即是凡涉及到煤矿专业分区队长、书记、技术员、班组长、岗位工都要按照规定的要求,把所在工作环境、安全操作程序背上来,达到熟知会用。为确保各岗位工达到应知应会,他们实行每日一题、每月一考、每季一评的“三个一”的安全内培机制,以此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技能。为补充工程技术人员,与中国矿大、山东科大联合办学,2003年招收50名机电专业、50名采矿工程专业、50名通防专业,并将中青年干部送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分期分批组织矿处级以上管理干部赴国外接受高层培训,已组织二批34人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接受MBA培训。坚持每年开展技术大比武,选树技术标兵。2005年举办了16个专业、86个工种、37526余人次的技术大比武,选树了600多名技术标兵。坚持实施项目负责制、工程技术人员“传帮带”和分工挂点制度,送技术、送服务到生产一线。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在枣庄矿区评出10名科技拔尖人才;推行“首席技师”评选制度,给予政治、经济上的关怀。即每月享受200元首席技师津贴,优先安排参加省级业务理论培训、考察、咨询活动;每年安排一次健康查体;优先推荐参加高级技师推荐评选。
四、坚持老矿抓改造、新矿新机制,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枣庄矿区生产规模在2000年以前一直保持在800万吨左右,近年来通过新井建设投产达到2000万吨。因此,新井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他们按照本质安全型矿井的要求,坚持老矿抓改造,逐步实现;而新井建设则从一起步就学习国外煤矿的管理经验,从人、机、环境上配套实施。他们认为“不改变煤矿用人多的状况,安全生产就不能得到可靠保证”。为此,改变过去先建井、再移交的传统做法,推行业主负责制,建设单位即是将来的矿井接产单位,从建井到生产,一套班子负责到底,增强安全管理的责任心和压力。在办矿思路上,走专业化道路,矿井只是工业生产区,不建生活区,彻底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在用工、分配、干部人事管理上都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如,新安矿除原筹建处36名人员为在册人员外,其余员工全部采用劳务输入的形式,签订用工合同,矿级班子成员只有5人(传统10人左右);机关管理人员按照一岗多责、一职多能的要求配置,全部竞争上岗,机关只设三部一室,定编51人。全矿用工总人数一直保持在1790人以内,比传统的矿井生产减少用人50%以上。在施工监理上,引进监理机制,强化质量管理。委托监理公司对施工全过程包括工期、质量、投资、安全等进行了监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与此同时,新源、滨湖等新井分别创出18个月的全国同类矿井建设最短周期。
新井从建设开始就用人少,老矿井则通过进行系统改造,优化生产环节大幅压富余人员。除向新井转移外,通过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安置生产矿井的压减人员,5年来,压减近9000人。目前矿区基本形成以煤炭为基础、煤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多产业并举的发展经营格局。如,建设的总装机30万千瓦6座热电厂和年产110万吨煤焦化、10万吨甲醇、800万条子午轮胎等骨干项目。矿区非煤产业年产值达到 52亿元,约占矿区总产值的 36.4 %。
现代化生产装备的运用,则大大丰富了矿井“本质安全矿井”的内涵。他们建成了全国首座户外无人值守35kV变电站和户外锅炉供热中心。井下采掘工程装备现代化的机电和生产设施,比传统的生产方式减少用人60%。新建的滨湖煤矿机电设备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井上下各生产系统的遥测、遥控、遥试和遥调四大功能。近年来,在先后新建和技术改造7对矿井中,大力实施大型主要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集团公司年增加生产能力200多万吨,增加销售收入9亿元,节省用人4000多人。
五、创新股份制管理模式,安全责任人人担。为改变安全责任“头重脚轻”的问题,他们强化“全员安全责任传递机制”。即进行股份制改造,职工持股率达100%,明确安全责任在股份分红中含量,而不仅仅以入股资金多少分红,以此把全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串在一起。创建安全质量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把安全质量作为产品来经营。按照《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由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以“枣矿集团”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的10%和枣矿集团公司工会持股会共同出资,依法成立国有控股的安全质量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并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在产权清晰、职责明确、以岗定股、按股收益、风险共担的前提下规范运作。该公司把企业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岗位、关键人员作为主要激励对象,通过员工个人购股、企业以无形资产配股的形式,把安全质量股份量化到各管理层、操作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种,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责任保障网络,工人违章发生事故,相应的从股份分红中扣除,形成员工利益与安全质量的共同体,让所有员工共同关注安全质量,营造全员关注安全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控制“三不伤害”,减少非人身事故,降低费用支出,从而实现安全质量股份的保值增值和无形资产从无形向有形价值的置换,最终达到企业发展、员工受益、生命安全得到重视和保障的目标。
推行安全市场化运作。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市场网络,对照4级隐患标准,按每条问题按100-3000元不等,建立隐患价格目录,形成定量市场运作模式。建立规范的结算、考核、仲裁的市场运行规则,形成了每一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每一个生产要素都有价格、每一个市场行为都能有效控制、每一项工作都讲究投入产出的价值观。推行隐患“档案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建立隐患价格体系,以无缝隙调度考核,实现安全隐患处理的闭合落实。根据隐患整改流程和整改责任,分类建档,实现隐患落实档案化、查寻自动化。
对领导干部加大安全责任追究力度。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实行事故责任、非人身事故责任、工程质量责任、服务质量责任、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规定,发生死亡事故,死亡1人,矿分管领导记大过,矿主管领导记过;死亡2人,矿分管领导撤职,矿主管领导记大过;年度内累计死亡3人或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事故,对矿主要领导给予撤免,终身不准再任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