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下水道——污水处理的良好场所

作者:陆永生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3月07日

        3.下水道中水质变化
        3.1忽略缘由
        人们提及污水处理时,往往将目光注重于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去除效率;考虑水质变化规律时,也是把污水处理厂的集水池或调节池等中的水质情况视作初始。因此,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等,所谓的原水水质往往被定义为进入污水处理工程收集调节设施的水质情况,忽略了污水通过下水道输送过程中的水质变化。
        以前,污水排放源相对分散,城市下水道、污水收集系统等的建设明显滞后,生活小区、工矿企业等采取污水就地就近处理的措施,以此来降低污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在采取污水就地就近处理措施的过程中,由于污水的输送管道相对来说比较短,污水的发生量存在一定的时变化系数,及产生的污水水质的波动现象,因此在下水道中污水水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表现得不明显,其中污水水质的变化规律被人们忽略是在所难免的。
        1983年,上海市政府对污水治理提出“综合治理,管治并举”的方针,采取分流制和合流制并存,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以集中治理为主进行建设。随着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成投入使用,排水体制的不断完善,下水道铺设长度也大幅度增加,污水在下水道中的流经时间延长,流动状态发生变化,水量水质的调节功能有所体现,其水质的变化规律就不容忽视了。
        3.2.变化规律
        为了弄清下水道的净化机理,日本应用了河流的净化模式,研究[2]指出:在落差多,通风好的管道内,若停留时间3h,水温15℃,其溶解性COD可去除24%;模拟实验中,得到了水温29~33℃的条件下COD可去除49~63%,其值为46~61mg/L的结果。
        Henze等[9]在研究下水道问题时,将下水道中微生物增殖和有机物降解的概念建立在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基础上。Bjerre等[10,11]发现:污水在下水道输送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质会发生生物转化,这种转化与水中的生物量、管壁生物膜和管中沉淀物有关;对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去除、转化是与溶解氧浓度密切相关的,其COD降解率接近40%;厌氧条件下会有硫化物产生;利用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可以模拟上述生物转化规律,只不过水解阶段由三个阶段来替代。
        实际上,不管是河流净化模式还是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模式,都说明下水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转化现象是存在的,只是在下水道中有机物质的转化规律及沉淀物对水质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理论概念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无法抹杀水质变化的客观存在,也不防碍把下水道视作污水处理系统的一部分。
        4.结语
        1、污水在下水道中的流动状态,具备了类似自然界中水体净化所必需的条件,而且流经时间比较长,意味着将下水道作为污水处理设施利用起来是完全可能的。
        2、下水道中的微生物比较丰富,经过筛选、驯化后能应用于污水处理工艺。
        3、下水道中水质变化规律,虽与河流净化机理及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模式等不尽相同,但水质变化客观存在,可将其与污水处理厂视作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王继明.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3
        2李左芬译.在下水道进行污水处理的可能性.市政工程国外动态,1999(1):18~19
        3于尔捷,张杰.给水排水快速设计手册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
        4柯琪朗.下水道式“隔油池”.环境污染与防治,1994,16(3):23~25,12
        5孙力平,马耀平,侯红娟等.下水道中污染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国给水排水,2001,17(9):67~69
        6周春生,赵健编译.下水道生物膜和活性污泥中异养细菌的种群密度及酶活性.国外建筑与城乡建设,1995,(3):40~46
        7任源,吴超飞,韦朝海.苯胺分解菌的驯化筛选研究.环境科学研究,1998,11(4):3~5
        8李湛江,韦朝海,任源等.硝基苯降解菌生长特性及其降解活性.环境科学,1999,20(5):20~24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