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企业员工素质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
一是忧患意识差。对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危机感。
二是竞争意识淡薄。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并进一步实施,竞聘将成为企业的主要方式。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对岗位的撤并及人员调整,束手无策。
三是学习观念落后。知识经济的到来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文化,需要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训。
2、业务素质薄弱
一是理论基础不实。许多工种岗位技术性相对偏低,只有少部分员工为石油技术学校毕业,大部分员工没有经过规范、严格的专业教育,对规章的学习教条、孤立,无法达到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完全凭经验干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心中没底,不敢处理;根本不会,无从下手或没有头绪,甚至日常的基本作业技能也不过硬,与岗位技能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发展潜力不足。员工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四是企业发展速度过快,岗位技能人才缺乏。“十五”期间,石油钻井企业经过快速发展,大量招聘市场化用工,而新进员工熟练程度较低,高素质技术人员及岗位技能人才缺乏,思想观念与行为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速度。
五、企业员工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对员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石油钻井企业在员工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员工素质也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但教育培训工作并没有因员工素质在企业中的核心而受到足够的重视,员工教育仍然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就可以不要的“软任务”。致使教培工作时紧时松,缺乏长期有效的实施策略,特别是在财力物力投资、制度落实、远期规划等方面距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要求和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2、员工文化基础差、起点低
员工的文化水平是业务技能全面提高的基础。大部分员工基本上来源于社会招工,文化基础质层次不齐,对专业的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业务技能的全面提高。还有部分员工虽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随着近几年科技发展及设备更新的加快,他们的专业知识日趋老化,而理论基础的先天薄弱恰恰是他们进行知识拓展和更新的最大障碍。
3、培训质量不过硬
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手段,现场培训和实际工作中的指导,确实有着某些应急培训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培训质量的不理想仍然是完成培训任务后的突出问题。在计划安排,质量考核等重量环节疏于管理或流于形式,导致员工培训质量低,效果差。
六、提高员工素质的对策
要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改革意识,二是进取意识,三是竞争意识,四是自我成才意识。使员工深刻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切领域都充满着竞争,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只有树立竞争意识,才能在竞争中不断使自己取得进步、赢得主动,而提高自身素质是劳动谋生、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员工素质,建设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员工队伍,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是提高员工素质的前提与基础。树立企业发展,教育优先;企业竞争,素质为本的观念。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员工教育才会有一个长抓不懈的驱动力。石油钻井企业已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放到了重要议程,关健就是如何贯彻执行好。
二、开展提高员工素质的学习活动,造成一种学无止境的企业环境氛围,特别要在员工中开展学政治、学法规、学技术、学工艺、学管理的活动,及时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典型经验和教训,并从中获益,从而使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都朝着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方向发展。
三、加强“传帮带,把企业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企业员工身处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并且对以往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具有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我公司拥有一批技术骨干的专业能手,通过导师带徒弟的活动,在整体方面提高企业的专业技术素质。
四、“育人、用人”一体化机制。企业要形成有力的发展机制,关键要促成“育人”与“用人”的一体化,形成竞争上岗的环流机制。将“上岗靠竞争,竞争靠技能”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观念贯彻企业用人制度的始终。促使员工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为自己保岗,竞岗和获得更高的福利待遇而不断提高素质,从而有效推进了企业员工素质的自觉提高。
五、完善机制运作,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的推动力。强化教培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关键在于机制的完善与有效运作。健全机制、规范落实是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动力与活力。
六、强化培训质量,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途径。企业必须不断探索适合员工特点的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笼统的讲座方式,而采用课堂教学、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研讨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分层施教,力求以员工易于接受培训内容的教学模式开展培训,全面增强培训效果和提高培训质量。
1、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
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培训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培训的形式很多,企业在选择具体方式的时候不必因循守旧,固执地套用已有的既定模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应结合其资源优势、员工特点及培训内容,合理选择适合本企业所需的科学的培训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以便达到最终目的。
2、企业培训要取得成效,重点把握的要点
认清员工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一样,进行全面培训。企业应把所有那些合乎条件、渴望学习的员工都纳入培训的范围,尤其是企业的高级主管人员应首先接受培训。真正影响培训和开发效果的人不是培训人员,而是受训人员的直线管理者,如果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技能,培训与开发的措施往往落空。 要有反馈与交流, 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要做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以后的培训具有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
3、搞好企业员工培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1)、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
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应该从长计议,设计员工教育的方案。从世界上成功的组织或企业看,可以发现,他们开始并不急于求成,而是注重发现、组织和运用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员工通过学习、创造、挖掘、发挥自己的潜力。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日本、德国等一些比较重视企业员工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的国家,企业历来重视员工培训教育,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从不吝啬。上海航空公司曾因更新飞机,有约一年半时间成为“无机公司”,面对极大的经济压力,当时有人建议将技术工人劳务输出,赚一笔钱,也有人提出让一部分职工待岗回家,省一笔线。但是公司最终没有赚那笔钱,也没省那笔钱,却投入资金搞全员培训,把公司变成了一所大学校,从而为迎接一流飞机、提供一流服务,做了人才、智力准备。从长远眼光看,这是最终出高效益的手段。
(2)、在岗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员工的职务、职称升迁的联系。
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培训教育,不是纯粹为教育而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人才、调动、激励员工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将在岗员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其职务、职称升迁联系起来,是及时“兑现”企业和员工教育投入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把企业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结构。即企业员工的每一次提升,都须经过相应等级的培训,而每一项培训,都是为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这样循环重复,螺旋式上升,使受教育者不断地从接爱教育中得到激励,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4、制定适合企业的培训方法与技术
人员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对不同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有轻重缓急,同时,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且成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培训的方法和技术很多,如课堂教学、视听技术(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带)、计算机辅助指导、情景模拟、学术会议与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究、高级游戏、讲座、多媒体技术、新员工培训等。
企业要想尽快建立学习型组织团队,除了持续有效开展各类培训外,更主要的是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在企业内部迅速建立起员工自发学习的组织氛围,帮助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员工自我提高的能力,通过员工价值的提升,以促使人力资源增值,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总之,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要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就必须提高员工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形势下,求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使企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打造完美现代企业员工素质培训》 作 者:闪中雷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2004年
2、《新时期大中型企业员工素质教育与培训工作手册》 作 者:国家人事部人事教育司 出版: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6年
3、《企业管理》 作者:刘宁杰 出版社:东北财大 出版日期:2005-7-1
4、精细化管理 作者:汪中求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