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场所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如果能采取正确的现场应急、逃生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死亡及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因此,每个职工都应熟悉急救、逃生方法,以便在事故发生后自救互救。
第一节 常用的急救方法
一、心肺复苏法
当心跳呼吸骤停后,循环呼吸即告终止。在呼吸循环停止后4~6min,脑组织即可发生不易逆转的损伤;心跳停止10min后,脑细胞基本死亡。所以必须争分夺秒,采用心肺复苏法(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进行现场急救。
1、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
当呼吸停止、心脏仍然跳动或刚停止跳动时,用人工的方法使空气进出肺部,供给人体组织所需要的氧气,称为人工呼吸法。采用人工的方法来代替肺的呼吸活动,可及时而有效地使空气有节律地进入和排出肺脏,维持通气功能,促使呼吸中枢尽早恢复功能,使处于“假死”的伤员尽快脱离缺氧状态,恢复人体自动呼吸。因此,人工呼吸是复苏伤员的一种重要的急救措施。
人工呼吸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即让伤员仰面平躺,救护者跪在伤员一侧,一手将伤员下颌合上并向后托起,使伤员头部尽量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另一手捏紧伤员的鼻孔(避免漏气),并将手掌外缘压住额部。深吸一口气后,对准伤员的口,用力将气吹入。同时仔细观察伤员的胸部是否扩张隆起,以确定吹气是否有效和吹气是否适度。当伤员的前胸壁扩张后,停止吹气,立即放松捏鼻子的手,并迅速移开紧贴的口,让伤员胸廓自行弹回呼出空气。此时注意胸部复原情况,倾听呼气声,如吹气时伤员胸臂上举,吹气停止后伤员口鼻有气流呼出,表示有效。重复上述动作,并保持一定的节奏,每分钟均匀地做16~20次,直至伤员自主呼吸为止。
另一种是口对鼻吹气法。如果伤员牙关紧闭不能撬开或口腔严重受伤时,可用口对鼻吹气法。用一手闭住伤员的口,以口对鼻吹气。
2、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若感觉不到伤员的脉搏,说明心跳已经停止,需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具体做法是:让伤员仰卧在地上,头部后仰偏;抢救者跪在伤员身旁或跨跪在伤员腰的两旁,用一手掌根部放在伤员胸骨下1/3~1/2处,另一手重叠于前一手的手背上;两肘伸直,借自身重和臂、肩部肌肉的力量,急促向下压迫胸骨,使其下陷3~4cm;挤压后迅速放松(注意掌根不能离开胸壁),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骨复位。此时心脏舒张,大静脉的血液就回流到心脏。反复地有节律地进行挤压和放松,每分钟60~80次。在挤压的同时,要随时观察伤员的情况。如能摸到颈动脉和股动脉等搏动,而且瞳孔逐渐缩小,面有红润,说明心脏挤压已有效,即可停止。
3、进行心肺复苏时要注意的问题
(1)实施人工呼吸前,要解开伤员领扣、领带、腰带及紧身衣服,必要时可用剪刀剪开,不可强撕强扯。清除伤员口腔内的异物,如黏液、血块等;如果舌头后缩,应将舌头拉出口外,以防堵塞喉咙,妨碍呼吸。
(2)口对口吹气的压力要掌握好,开始可略大些,频率也可稍快些,经过一二十次人工吹气后逐渐降低压力,只要维持胸部轻度升起即可。
(3)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抢救时,抢救者掌根的定位必须准确,用力要垂直适当,要有节奏地反复进行。防止因用力过猛而造成继发性组织器官的损伤或肋骨骨折。
(4)挤压频率要控制好,有时为了提高效果,可加大频率,达到每分钟100次左右。抢救工作要持续进行,除非断定伤员已复苏,否则在伤员没有送达医院之前,抢救不能停止。
一般来说,心脏跳动和呼吸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心脏跳动停止了,呼吸也将停止;呼吸停止了,心脏跳动也持续不了多久。因此,通常在做胸外心脏挤压的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保证氧气的供给。一般每吹气一次,挤压胸骨3~4次;如果现场仅一人抢救,两种方法应交替进行:每吹起2~3次,就挤压10~15次,也可将频率适当提高一些,以保证抢救效果。
二、止血法和包扎法
人体在突发事故中引起的创伤,如割伤、刺伤、物体打击和辗伤等,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和血管的损伤,造成出血征象。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全身血量在4500ml左右。出血量少时,一般不影响伤员的血压、脉搏变化;出血量中等时,伤员就有乏力、头昏、胸闷、心悸等不适,有轻度的脉搏加快和血压轻度的降低;若出血量超过1000ml,血压就会明显降低,肌肉抽搐,甚至神志不清,呈休克状态,若不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就会有生命危险。
1、常用止血方法及适用部位
常用的止血方法主要是压迫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和加垫曲肢止血法等。
(1)压迫止血法。这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头、颈、四肢动脉大血管出血的临时止血。当一个人负伤流血以后,只要立刻用手指或手掌用力压紧伤口附近靠近心脏一端的动脉跳动处,并把血管压紧在骨头上,就能很快起到临时止血的效果。
若头部前面出血时,可在耳前对着下颌关节点压迫颞动脉,头部后面出血时,要压迫枕动脉止血,压迫点在耳后乳突附近的搏动处。颈部动脉出血时,要压迫颈总动脉,此时可用手指按在一侧颈根部,向中间的颈椎横突压迫,但绝对禁止同时压迫两侧的颈动脉,以免引起大脑缺氧而昏迷。上臂动脉出血时,压迫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外缘,用手指向后方第一肋骨压迫。前臂动脉出血时,压迫肱动脉,用手指掐住上臂肌肉并压向臂骨。大腿动脉出血时,压住股动脉,压迫点在腹股沟皱纹中点搏动处,用手掌向下方的股骨面压迫。
(2)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大出血。用止血带(一般用橡皮管橡皮带)绕肢体绑扎打结固定。上肢受伤可扎在上臂上部1/3处;下肢扎于大腿的中部。若现场没有止血带,也可以用纱布、毛巾、布带等环绕肢体打结,在结内穿一根短棍,转动此棍使带绞紧,直到不流血为止。在绑扎和绞止血带时,不要过紧或过松。过紧造成皮肤或神经损伤;过松则起不到止血的作用。
(3)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止血。先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敷在伤口上,再垫上棉花,然后用绷带紧紧包扎,已达到止血的目的。若伤肢有骨折,还要另加夹板固定。
(4)加垫曲肢止血法。多用于小臂和小腿的止血,它利用肘关节或膝关节的弯曲功能,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在肘窝或腘窝放入棉垫或布垫,然后使关节弯曲到最大限度,再用绷带把前臂与上臂(或小腿与大腿)固定。
如果创伤部位有异物不在重要器官附近,可以拔出异物,处理好伤口。如无把握就不要随便将异物拔掉,应立即送医院,经医生检查,确定未伤及内脏及较大血管时,再拔出异物,以免发生大出血措手不及。
2、常用包扎法及适用部位
有外伤的伤员经过止血后,就要立即用急救包、纱布、绷带或毛巾等包扎起来。及时、正确的包扎,既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又可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污物进入,避免细菌感染。当伤员有骨折或脱臼时,包扎还可以起到固定敷料和夹板的作用,以减轻伤员的痛苦,并为安全转送医院救治打下良好的基础。
(1)绷带包扎。主要有:环形包扎法,适用于颈部、腕部和额部等处,绷带每圈需完全或大部分重叠,末端用胶布固定,或将绷带尾部撕开打一活结固定;螺旋包扎法,多用于前臂和手指包扎,先用环形法固定起始端,把绷带渐渐斜旋上缠或下缠,每圈压前圈的一半或1/3,呈螺旋形,尾端在原位缠两圈予以固定;“8”字包扎法,多用于肘、膝、腕和踝等关节处,包扎是以关节为中心,从中心向两边缠,一圈向上,一圈向下地包扎;回转包扎法,用于头部的包扎,自右耳上开始,经额、左耳上、枕外出隆下,然后回到右耳上始点,缠绕两圈后到额中时,将带反折,用左手拇指、食指按住,绷带经过头顶中央到枕外出隆下面,由伤员或助手按住此点,绷带在中间绷带的两侧回返,直到包盖住全头部,然后缠绕两圈加以固定。
(2)三角巾包扎。主要有:头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折叠成两指宽,中央放于前额并与眼眉平齐,顶尖拉向脑后,两底角拉紧,经两耳的上方绕到头的后枕部打结。如三角巾有富裕,在此交叉再绕回前额结扎;面部包扎法,先在三角巾顶角打一结,套在下颌处,罩于头面部,形似面具。底边拉向后脑枕部,左右角拉紧,交叉压住底边,在绕至前额打结。包扎后,可根据情况,在眼、口处剪开小洞。上肢包扎法,上臂受伤时,可把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受伤的那只手臂的手指上,把另一底角拉到对侧肩上,用顶角缠绕伤臂并用顶角上的小布带结扎,然后把受伤的前臂弯曲到胸前,成近直角形,最后把两底角打结;下肢包扎法,膝关节受伤时,应根据伤肢的受伤情况,把三角巾折成适当宽度,使之成为带状;然后把它的中段斜放在膝的伤处,两端拉向膝后交叉,再缠绕到膝前外侧打结固定。
3、止血和包扎时要注意的问题
(1)采用压迫止血法时,应根据不同的受伤部位,正确选择指压点;采用止血带止血时,注意止血带不能直接和皮肤接触,必须先用纱布、棉花或衣服垫好。每隔1h松解止血带2~3min,然后在另一稍高的部位扎紧,以暂时恢复血液循环。
(2)扎止血带的部位不要离出血点太远,以免使更多的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挤压的肢体或伤口远端肢体严重缺血时,禁止使用止血带。
(3)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就是包扎动作要迅速、敏捷、熟练;“准”就是包扎部位要准确;“轻”就是包扎动作要轻柔,不能触碰伤口,打结也要避开伤口;“牢”就是要牢靠,不能过紧或过松,过紧会妨碍血液流动,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容易造成绷带脱落火移动。
(4)头部外伤和四肢外伤一般采用三角巾包扎和绷带包扎。如果抢救现场没有三角巾或绷带,可利用衣服、毛巾等物代替。
(5)在急救中,如果伤员出现大出血或休克情况,则必须先进行止血和人工呼吸,不要因为忙于包扎而耽误了抢救时间。
4、眼睛受伤急救
发生眼伤后,可做如下急救处理:
(1)轻度眼伤如眼进异物,可叫现场同伴翻开眼皮用干净手绢、纱布将异物拨出。如眼中溅进化学物质,要及时用水冲洗。
(2)严重眼伤时,可让伤者仰躺,施救者设法支撑其头部,并尽可能使其保持静止不动,千万不要试图拔出插入眼中的异物。
(3)见到眼球鼓出或从眼球脱出的东西,不可把它推回眼内,这样做十分危险,可能会把能恢复的伤眼弄坏。
(4)立即用消毒纱布轻轻盖上,如没有纱布可用刚洗过的新毛巾覆盖伤眼,再缠上布条,缠时不可用力,以不压及伤眼为原则。
做出上述处理后,立即送医院再做进一步的治疗。
三、断肢(指)与骨折处理方法
1、断肢(指)处理
发生断肢(指)后,除做必要的急救外,还应注意保存断肢(指),以求进行再植。保存的方法是:将断肢(指)用清洁纱布包好,放在塑料袋里。不用用水冲洗断肢(指),也不要用各种溶液浸泡。若有条件,可将包好的断肢(指)置于冰块中,冰块不能直接接触断肢(指)。然后将断肢(指)随伤员一同送往医院。
在工作中如果发生手外伤时,首先采取止血包扎措施。如有断手、断肢要立即拾起,把断手用干净的手绢、毛巾、布片包好,放在没有裂缝的塑料袋或胶皮带内,袋口扎紧。然后在口袋周围放冰块雪糕等降温。做完上述处理后,救护人员立即随伤员把断肢迅速送往医院,让医生进行断肢再植手术。切忌在断肢上涂碘酒、酒精或其他消毒液,否则会使组织细胞变质,造成不能再植的严重后果。
2、骨折的固定方法
骨骼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完全或不完全断裂时叫做骨折。按照骨折端是否与外相通,骨折分为两大类:即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前者骨折不与外界相通,后者骨折端与外界相通。从受伤的程度来说,开放性骨折一般伤情比较严重。遇有骨折类伤害,应做好紧急处理后,再送医院抢救。
为了确保伤员在运送途中的安全,防止断骨刺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组织,加重伤员痛苦,对骨折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不让骨折肢体活动,不要进行现场复位。因此,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及时、正确地对骨折做好临时固定。
(1)上肢肱骨骨折的固定。可用夹板(或木板、竹片、硬纸夹等),放在上臂内外两侧,用绷带或布带缠绕固定,然后把前臂屈曲固定于胸前。也可用一块夹板放在骨折部位的外侧,中间垫上棉花或毛巾,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
(2)前臂骨折的固定。用长度与前臂相当的夹板,夹住受伤的前臂,再用绷带或布带自肘关节至手掌进行缠绕固定,然后用三角巾将前臂吊在胸前。
(3)股骨骨折的固定。用两块一定长度的夹板,其中一块的长度与腋窝至足跟的长度相当,另一块的长度与伤员的腹股沟到足跟的长度相当。长的一块放在上肢外侧腋窝下并和下肢平行,短的一块放在两腿之间,用棉花或毛巾垫好肢体,再用三角巾或绷带分段扎牢固定。
(4)小腿骨折的固定。取长度相当于由大腿中部到足跟那样长的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受伤的小腿内外两侧,用棉花或毛巾垫好,再用三角巾或绷带分段固定。也可用绷带或三角巾将受伤的小腿和另一条没有受伤的腿固定在一起。
(5)脊椎骨折的固定。这是一种大型固定。由于伤情较重,在转送前必须妥善固定。取一块平肩宽长木板垫在背后,左右腋下各置一块稍低于身厚约2/3的木板,然后分别在小腿膝部、臀后、腹部、胸部,用宽带予以固定。颈椎骨折者应在头部两侧置沙袋固定头部,使其不能左右摆动。
3、骨折临时固定时要注意的问题
(1)骨折部位如有开放性伤口和出血,应先止血,并包扎伤口,然后再作骨折的临时固定;如有休克,应先进行人工呼吸。
(2)对于有明显外伤畸形的伤肢,只要作临时固定进行大体纠正即可,而不需要按原形完全复位,也不必把露出的断骨送回伤口,否则会给伤员增加不必要的痛苦,或因处理不当使伤情加重。要注意防止伤口感染和断骨刺伤血管、神经,以免给以后的救治造成困难。
(3)对于四肢和脊柱的骨折,要尽可能就地固定。在固定前,不要随意移动伤肢或翻动伤员。为了尽快找到伤口,又不增加伤员的痛苦,可剪开伤员的衣服和裤子。固定时不可过紧或过松。四肢骨折应先固定骨折上端,再固定下端,并露出手指或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尖苍白发冷并呈青紫色,说明包扎过紧,要放松后重新固定。
(4)临时固定用的夹板和其他可用作固定的材料,其长度和宽度要与受伤的肢体相称。免费资料关注公 众号:安全生产管理;夹板应能托住整个伤肢。除了把骨折的上下两端都固定好外,如遇关节处,要同时把关节固定好。
(5)夹板或简便材料不能同皮肤直接接触,要用棉花或毛巾、布单等柔软物品垫好,尤其在夹板的两端,骨头突出的地方和空隙的部位,都必须垫好。
四、伤员搬运方法
经过急救以后,就要把伤员迅速地送往医院。搬运伤员也是救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搬运不当,可使伤情加重,严重时还可能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甚至瘫痪,难以治疗。因此,对伤员的搬运应十分小心。
1、单人搬运法
如果伤员伤势不重,可采用伏、掮、背、抱的方法将伤员运走。有三种方式:单人扶着行走,即左手拉着伤员的手,右手扶住伤员的腰部,慢慢行走。此法适于伤员伤势不重,神志清醒时使用;肩膝手抱法,若伤员不能行走,但上肢还有力量,可让伤员钩在搬运者颈上。此法禁用于脊柱骨折的伤员;背驮法,先将伤员支起,然后背着走。
2、双人搬运法
有三种方式:平抱着走,即两个搬运者站在同侧,并排同时抱起伤员;膝肩抱着走,即一人在前面提起伤员的双腿,另一人从伤员的腋下将其抱起;用靠椅抬着走,即让伤员坐在椅子上,一人在后面抬着靠背部,另一人在前面抬椅腿。
3、几种严重伤情的搬运法
(1)颅脑伤昏迷者搬运。首先要清除伤员身上的泥土、堆盖物,解开衣襟。搬运时要重点保护头部,伤员在担架上应采取半俯卧位,头部偏向一边,以免呕吐时呕吐物阻塞气道而窒息,若有暴露的脑组织应保护。抬运应两人以上,抬运前头部给以软枕,膝部、肘部要用衣物垫好,头颈部两侧垫衣物使颈部固定。
(2)脊柱骨折搬运。脊椎骨俗称背脊骨,包括胸椎、腰椎等。脊柱骨折伤员如果现场急救处理不当,容易使其增加痛苦,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对于脊柱骨折的伤员,一定要用木板做的硬担架抬运。应由2~4人抬运,使伤员成一线起落,步调一致,切忌一人抬胸,一人抬腿。伤员放到担架上以后,要让他平卧,腰部垫一个衣服垫,然后用3~4根布带把伤员固定在木板上,以免在搬运中滚动或跌落,造成脊柱移位或扭转,刺激血管和神经,使下肢瘫痪。
无担架、木板时,需众人用手搬运时,抢救者必须有一人双手托住伤者腰部,切不可单独一人用拉、拽的方法抢救伤者。否则,把受伤者的脊柱神经拉断,会造成下肢永久性瘫痪的严重后果。
(3)颈椎骨折搬运。搬运颈椎骨折伤员时,应由一人稳定头部,其他人以协调力量将伤员平直抬到担架上,头部左右两侧用衣物、软枕加以固定,防止左右摆动。
4、搬运伤员时要注意的问题
(1)在搬运转送之前,要先做好伤员的检查和完成初步的急救处理,以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
(2)要根据受伤的部位和伤情的轻重,选择适当的搬运方法。
(3)搬运行进中,动作要轻,脚步要稳,步调要一致,避免摇晃和振动。
(4)用担架抬运伤员时,要使伤员脚朝前,头在后,以使后面的抬送人员能及时看到伤员的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