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创新企业安全培训管理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12月10日


        第二,强化实际培训。以现场实际培训的方式,让职工了解操作过程,从实际操作中掌握作业技能,并锻炼职工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从实际培训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技术知识,更高效的将作业标准转化为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对基层职工强化实际培训,围绕岗位作业标准、应知应会、岗位操作戒律、岗位危险因素、设备关键的工艺参数、岗位应急操作等最基础、最核心的安全知识,关注基层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掌握程度,使作业过程的安全可控程度更高、更稳。
        第三,加大特殊工种的培训。针对特殊工种的取证培训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操作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培训,提高岗位人员熟练、准确掌握岗位所需基本的技能。定期组织特种作业人员的技术比武,通过技术比武的方式,提高其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尤其接触高温高压设备、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有害物品的岗位,职工通过培训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对该类人员的安全培训要求严格,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第四,关注培训过程。在培训中采取针对性的培训,使基层职工更切实的掌握培训的知识,避免“上大课”的形式。对职工未掌握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要强化培训,对参与培训的职工是否真正掌握了培训内容,要心中有数,重数量也要重质量。对培训后的人员,要关注其在工作岗位的作业行为,对基层岗位职工的培训前后进行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对比,使其培训后其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标准化作业有提高和改善,杜绝违章行为。
        第一,搞好培训组织。培训实施前应做好准备:授课者在培训前就确认培训目的、检查教材内容、明确授课方式、决定授课辅助工具、培训时间分配等;培训过程应加强与职工互动交流,让职工真正参与进来。
        一是培训力量满足需求,安全专业培训人员较少,从培训资源的角度来看,仍需加强;培训实施过程不严谨,一部分培训内容,教师在讲课之前未预先准备教材或课件,而是依据主题进行发挥,影响到授课的效果;培训的硬件支持条件制约了培训实施。在培训硬件条件上均存在不足,没有专门的培训教室,多媒体视频教育设备。
        二是部分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造成效果缺乏基础保障。受限于硬件条件制约,往往采取将培训的内容直接发给职工自学的形式,这样一来,对这些内容的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自觉程度,一旦后续的绩效测评手段和监管手段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培训效果低下的情况,在绩效测评和监管方面,当前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培训实施方面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专业安全培训的组织、监督存在不足。
        三是安全培训是一个综合性的培训,既需要涉及安全专业知识,也需要涉及专业安全知识(即设备、工艺、能源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其中安全专业知识可以由安全人员、安全内培师来实施培训,而专业安全知识的培训则需要专业部门、专业人员的参与,而目前针对专业培训的组织与监督存在不足。此外,个别作业区除安全人员外,其它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未有效参与到培训中来。
        
       
        第二,围绕岗位最基础、最核心的安全知识,如应知应会、岗位戒律、岗位危险因素、设备关键的工艺参数、岗位应急操作等内容,对基层职工进行培训。关注基层职工的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从最低要求来看,上述内容是满足岗位安全操作的,是必须100%掌握才基本符合岗位的要求。
        第三,加大对特殊工种的培训。针对特殊工种的取证培训基本上,结合现场实际操作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培训,提高岗位人员熟练、准确掌握岗位所需基本的技能。特别是电气、起重吊运、司炉等作业的人员,对本岗位的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应知应会、岗位危险因素、设备工艺关键参数、岗位应急操作等内容要熟练掌握,满足现场安全的需求。
        第四,培训达到均衡。在培训中往往采取“上大课”的形式,这种情形造成有的员工重复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而有的员工又听不懂这样的培训课,由于如上原因造成培训工作往往不能取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在一些年龄大的职工,学习、掌握安全技术效果不好。对参与培训的职工是否真正掌握了培训内容心中有数,重数量也要重质量。对培训后的人员跟踪其回到工作岗位后的作业行为,对基层岗位职工的培训前后进行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对比,使其培训后其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标准化作业有提高和改善,杜绝违章行为。
        四、建立有效的培训反馈机制。
        第一,务实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真实反映培训效果,对培训员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培训内容的掌握与运用程度进行调查;对培训职工采取试卷方式,考察、了解员工对所学安全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培训进行现场效果评估,针对培训内容,在现场抽取相关岗位职工,进行培训前后的对比,以实际作业情况衡量培训效果,并从中发现培训效果。
        第二,完善培训反馈机制。掌握培训效果 、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完善培训计划、改进培训工作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反馈机制畅通。基层人员对于培训的体会及建议,要及时与上级沟通反馈,将实际需要培训的内容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另一方面,真实反馈培训情况。我们以往的反馈工作往往是在培训结束时,向岗位人员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以了解讲师水平、课程设置、培训内容、授课质量、培训方式等情况,培训人员要根据实际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要立足于现场实际,对管理人员、岗位职工授训后现场行为表现情况符合相关制度、标准的程度,进行全面的反馈。
        第三,要建立培训评价、评估体系并有效运行。
        要对培训要达到的标准与效果的评估:要达到对培训进行有效控制,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安全培训应达到的标准,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如成绩、出勤率等,心得体会、运用效果,培训效果应纳入绩效考核。培训的评价方法包括:
        一方面,结束时的评价及培训后工作中的评价:
        结束时的评价方法:1)培训前后的知识、技能测试比较,看培训前后有无知识、技能的提高;2)调查职工的工作态度,在培训前后有无变化;3)培训的总结报告,由培训负责人对培训过程进行综合评估;4)职工对培训的改进建议;5)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测试来评定培训效果。
        另一方面,培训后工作中的评价方法:1)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后举行职工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评定培训效果;2)根据培训后职工在工作中的工作业绩、情况的好坏评定培训效果;3)实地考察职工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查看其工作上是否态度转变、责任心增强、工作热忱提高,来评定培训效果;4)依据培训后的绩效考核来评定培训效果;5)根据职工的上级或同事对其培训前后的评价来评定培训效果;6)以职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来评定培训的效果。
        五,持续改进安全培训
        第一,改进培训方法。在培训方法上,将安全培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改变“填鸭式”、“灌输式”、“老师教,职工学”的安全培训方式,采取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学习、事故案例分析、现场实际教学、班组之间的互动交流、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安全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提高职工在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强化培训工作的评估。对安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探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对培训后的职工与未培训的职工操作技能进行比较,更加客观的反映出安全培训的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完善安全培训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三,闭环机制的有效运行推到安全培训工作的稳步进行,其关键在于过程控制。从需求调查环节深入,把改变培训以口头、表格形式为主,将职工实实在在的培训需求汇总制定为科学的安全培训计划。通过具体培训计划的执行,夯实安全培训实施环节,改进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培训后对职工进行试卷、现场考试,准确衡量该指标,有效实施绩效测评环节,最终找准安全培训的关键所在,将安全管理的创新及当前存在的不足,通过安全培训得到真正的解决,并形成本企业的安全文化,以持续提升企业安全培训绩效,夯实安全培训工作。太钢不锈线材厂通过建立企业安全文化,获得全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授予"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
        安全培训的效能发挥,自然离不开管理的主体、对象,其最根本的主导因素是人,即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安全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管理的机制和方法。加强安全培训是核心,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开展,提高全员参与安全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安全培训工作的群众基础,用先进的安全培训,影响职工、教育职工、塑造职工,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不断推动安全生产,提升全员安全理念,保护职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