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建筑企业OHSMS的实施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6月22日

  D.施工单位应向作业人员提供的资源和安全环境:

  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月隙;

  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

  施工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对有关安全施工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教育和培训,包括上岗前培训、定期教育培训,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保险费由总承包单位支付;

  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膳食、饮水、休息场所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

  《条例》不仅规定了作业人员的上岗资格、安全职责、法律责任、权利,也申明了建筑工人安全与健康的合法权益,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应提供给他们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资源和条件。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安全生产责任制”始终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成为年年谈、月月讲的难题。对比OHSMS标准中的做法,可以发现,问题在于传统管理模式中只规定各岗位的职责,不明确界定其所需的权利和资源,更谈不上保障了;再有,对岗位职责的规定往往笼统而不具体;岗位职责的履行没有适用和规范的程序支持;缺少过程监督和考察,岗位绩效考核不具体、不规范,往往用总结、评比来代替。

  (2)OHSMS标准中的程序化管理

  OHSMS以文件化的方式实行程序化管理,实现对OHS管理过程的全面控制。体系中各管理要素都应建立和保持相应的程序,以规范化的格式表述“做什么,什么人去做,如何做”等,并以文件方式记录、保存、传送和使用。每个机构和每位员工的工作,都只需(也须)按相应程序文件中的规定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允许单凭经验或个人的意志去做,避免了人为的失误和随意的管理过程出现。OHSMS还要求“把做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以实现企业OHS管理过程的可追溯性,并为此建有“记录和记录管理”控制程序。通过监测和评审程序,对体系运行绩效进行考核、评审及对控制程序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保持体系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陛。

  以文件化的方式实行程序化管理是OHSMS标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是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往往只给出“做什么”的要求,而不指明“如何做”,造成了执行过程的随意性;不进行过程监控,只关心是不是做了,甚至不去认真检查“做”的实际效果。这是传统管理模式中,虽然许多工作都在做,却达不到应有效果的原因所在。例如,溯,j和获取适用法律法规是企业OHS管理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感到难以做好的一件工作。由于在企业的OHSMS中有专门用于“识别和获得适用法规和其他职业健康安全要求,及时更新有关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的控制程序,企业在OHSMS运行中只要按控制程序做,即可达到目的。

  程序化管理需要有能满足组织内所有作业要求的、完整的、标准化的、适用的作业指导书的支持;为0HSMS的有效实施,企业必须认真做好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审查及其版本管理工作。传统管理模式不注重,也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其安全管理工作总落不到实处。

  1.3  OHSMS标准的超前预防机制

  0HSMS标准的重要特征之—是它所提供的安全事故超前预防机制。企业OHSMS中的超前预防机制体现在体系的核心主线——全面辨识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价和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这个OHS风险管理过程和输出是整个0HSMS的基础。企业的0HSMS中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过程控制程序,执行中只要照做就行。但在实际实施中,还有以下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1)危险源的充分辨识和事故的超前预防

  为能充分地辨识危险源,首先要正确认识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工伤事故是由于不安全状态或不安全行为所引起的。它是物质、环境、行为等诸因素的多元函数。具体地说,影响事故是否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五项: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如图1所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不良的环境对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响;管理的缺陷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但它很重要,因为它能对人、物及环境产生影响。

  事故处置晴况系指:对事故前的异常征兆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一旦发生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措施是否妥善。这些因素对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制约作用,是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出现的。由此可以理解0HSMS标准中强调对重大危险源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重要性了,但目前有许多企业还没有认真地去做。

  为了能充分地辨识危险源和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还要综合考虑影响事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例如,某司机在吊车作业中,吊住工字钢的钢丝绳碰着高压架空线而发生触电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司机误操作,但不能到此为止,还要进一步分析导致司机误操作的原因:a.操作方法错;b.司机判断错;c.信号错。再进一步逐级分析以上三种原因背后的人(信号员)、机械、信号、管理等更深层的原因。而最后很可能追踪到具体的管理方面的原因。有了这样的分析,就可以对源头因素实施控制,也就能做到超前预防了。   

  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对系统的各输入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各个输入实施前馈控制,以实现OHSMS事故超前预防机制。(如图2所示)对“物”的控制,注重设备维护的标准化和及时更新,消除危险,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对“人”,注重上岗条件、教育培训,并联系到劳动组织、规章制度、环境影响等因素的控制。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的利用

  对于经风险评价确定出的不可承受风险,根据情况制定风险控制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或是制定并实施运行控制程序(含相应的作业文件),有的还要制定应急准备与响应计划。然后就是实施和监控,继续PDCA循环。

  对于评价结果中的那些可承受的风险,也应仔细分析,确定现有的运行控制程序及作业指导书等是否能消除或减弱这些风险,应如何改进和完善,应如何对危险源监测,如何加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等。笔者认为应该用超前预防的观点,把些关于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结果,全面应用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OHS风险管理中,但目前有些企业把它束之高阁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