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作者:白晓光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01月23日

        从国外的安全管理理念上来看,我们要控制事故,必须控制人为失误,在规范安全生产操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对安全的认识,更新职工的安全观念。回过头来理性反思中国矿难,理念上的疏于防范、监管上的软弱无力、矿工权益立法的缺乏滞后和“好了疮疤忘了痛”的不长记性等等,难道不正是矿难高发的“致命伤”和“软肋”吗?比如,有的煤矿本来就是高瓦斯矿井,但在干部下井时,为了所谓的形象宣传,经常拿来没有防爆功能的新闻灯及照相机、摄像机下井,造成事故。据说,有一年,某矿及上级领导数十人下井,就是因为没有采取防爆措施,在井下照相、摄像产生了爆炸,造成100多人死亡。
        三、矿难对安全管理理念的反思
        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探究煤矿安全事故高发的原因,还是寻找治理煤矿安全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其着眼点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因素,比如政府监管、国家安全投资、矿工死亡赔偿标准等等,却忽视了微观层面的因素,尤其是煤矿安全问题的核心主体--煤矿企业。而事实上,煤矿企业与安全事故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煤矿企业及其员工不仅是煤矿安全事故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最了解矿井地质条件、工作环境和各种潜在危险从而最有可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主体。所以,真正有效的矿难治理应当是以煤矿企业为中心内容的,我们接触过的企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或“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安全理念的竟占到80%以上。但是,如果仅将此作为企业的核心安全理念,就有问题了。
        大家知道,煤矿安全工作有四个层次的要求:一是怎样才能保证安全;哪里可能出现什么危险;如何去按章操作。二是班组长如何去发现隐患,处理隐患,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区队业务科室管理干部监督责任是否落实,做到监控到位,保证安全生产。四是管理层要把措施落实到现场。这些都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条件之一。
        针对各类事故多发的实际,我们应确定以下安全理念: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要推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煤炭生产大多数是地下作业,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塌落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时时刻刻要与不安全因素作斗争。“零事故”理念,包括“明确'零事故'目标。其中,“零事故”目标是核心理念。现在,煤矿仍然存在百万吨死亡率的提法。而“零事故”就是要消灭各类大小事故,这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煤炭安全生产管理观念的重大突破。“零事故”的提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爱职工生命和健康的具体措施。     
          以山西3.28王家岭矿难为例,事故发生前一天,《山西日报》3月27日的头版刊登新闻称:3月26日,在王家岭煤矿项目工程工地,工人正在加紧施工。王家岭煤矿项目矿井项目将于10月份投入运营,提前5个月完成工期。而去年8月,《山西日报》也刊登新闻称:早一天出煤,早一天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7月中旬,记者在王家岭煤矿建设指挥部了解到,这样的观念和认识已深入到全体建设者心中,并转化为热火朝天的热情和干劲。中国安全信息平台报道:中煤集团五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的山西华晋焦煤王家岭矿区,63处王家岭项目部自2008年10月开工以来,先后29月次超越国家甲级队施工水平,以独头掘进月成巷246.5米七次刷新了公司岩平巷
        施工纪录,44个月次超越国家甲级队施工水平。通过电视画面,我们看到多处“勇争第一”的口号,但却显见安全第一的口号,在重视速度与效率的同时,25日发生的一次小的透水,却未引起注意。种意外事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首先,井下作业必须是经过特殊培训的人才能进行,普通的建筑工人不能进行施工;第二,井下都是实行探放水制度,有水应该能探到;第三,基建矿井应该都有水文地质资料,不可能不知道附近有水;第四,附近的小窑开采形成的老空水应该体现在图纸上和资料中。
        根据我国的《煤矿安全规程》,矿井必须做好水害分析预报和充水条件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次灾难发生,事前必然会出现一个接一个征兆。王家岭矿难发生前一天,陕西安康籍的工人陈某发现“平常出来的煤都有煤尘,那天出来的煤是湿的”,于是,第二天上班的时候,队长让他下井干活,他说什么也不去,“后来真的出大事了”。但是,一人之幸,却未能替代153人之不幸!
            安全工程科学研究中的“海恩法则”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要消除一起严重事故,必须提前防控1000起事故隐患。因此,在倡导安全理念的同时,我们一是把完全追求效益转变为社会责任的理念。煤矿是以生产煤炭为主的企业,但是煤矿不能单纯以追求产量来衡量一个领导人的成绩,也不能以上缴多少利润或税金来考察一个领导人的能力,应该综合考核其在任的情况。像安全、利润、环保、职工收入、社会效益以及为当地建设的贡献等,都是考核的指标。二是从单一追求企业效益转向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矿要效益是必须的,但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整个社会的利益。从全球知名企业发展的道路来看,经营管理多元化已成为大趋势。特别是在评选优秀企业时,指标项目又多又细,其中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对社会的发展、对环境建设的责任以及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等项指标,在整个考核指标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份额。三是把无情竞争转变为合作发展理念的创新。
         据媒介报道,对于王家岭矿难而言,又何止前一天“出来的煤是湿的”这一个征兆?早在3月25日,在20101工作面作业的27队的部分工人已经发现工作面“掌头煤层压力增大,煤壁挂汗、并出现异味”;事发前两个小时,王家岭煤矿碟子沟项目部经理曾两次接到井下工作面有渗水情况的报告。然而,在那些对安全管理麻木不仁者那里,所有这些征兆都不足以唤醒他们的任何警醒。树立百分之百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使百分之百的员工成为抓安全的主人,让员工认识到如果存在任何安全隐患,最终都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发现问题和隐患时不及时解决和排除,只能在最后的阶段以更高的代价解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给企业经济代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企业的形象也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倡导安全理念创新,要建立明确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奖励制度。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行为、工作与之对照,从而知道自己做的好还是不好(是符合安全规程、技术规程、作业规程、还是违章作业),而且这种标准要以一种制度形式切实付诸实施。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奖惩机制。安全检查的结果对组织(或个人)的利益无任何影响,则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也不利于调动员工遵章守规的组织(或个人)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对于企业而言,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也许短时间能获取利益,但时间一长,肯定会被客户、上下游合作伙伴、市场所抛弃,之后也会被自己的员工抛弃。安全工作上言行不一,其代价就是事故最终肯定找上门,将辛苦换来的“利润”、“进度”、“产量”等化为乌有。
          四、重视培训是安全生产的基石
        美国在有关法律中对矿山安全培训做出具体规定。在《矿山法》、《联邦法典》规定了矿山必须进行健康和安全培训;目前,矿山安全与健康局的教育政策与发展司的主要职能是贯彻为促进全国采矿工业的安全和健康而制订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教育与培训方案。矿山经营者可以自己举办培训,也可以参加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主办的培训,或参加由经矿山与健康监察局批准的,由州或其他联邦机构、矿山经营者协会、矿工代表协会等其他机构举办的培训。
        美国联邦政府对于所有煤矿都采取强制性全员培训制度,规定新矿工进入井工矿之前必须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安全培训,正式上岗之前再接受90天的岗位实习培训,上岗后每年还要接受35个小时的脱产培训;矿工更换工种必须重新接受培训等等。国家科学院的调查显示,各煤矿虽然都遵守了联邦政府的强制培训规定,但它们的培训质量却高低不同,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看,重视培训质量和效果的煤矿,其安全记录都比较好。
        按照法律规定,所有矿工在上岗之前要接受培训,而且上岗以后每年也要接受再培训。培训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员工发展的后台支持;培训管理是企业管理环节中的一环,在业务链条中是支持性行为,而非占主导的直接创造价值行为; 培训管理只有在企业实施内部变革,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人才结构升级时才更显现其巨大“助力器”的功能。当前个别企业培训效果不佳,培训没有和企业的战略发展结合起来,也没有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有的培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展开,因而,很难谈到培训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新,人与事的结合常常处在动态的矛盾之中。今天你是很称职的职工,如不坚持学习,明年就有可能落伍。人与事的不协调是绝对的,有许多人和专家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进行员工培训。一个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所谓培训投资,是指投入有产出,能增值。培训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
        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对培训投入1美元,产出达3美元。长期来,我国一些企业视培训为消耗、负担,因此只注重对物的投入而忽略对人的投入,这是导致部分企业观念陈旧、素质下降的主因。
            培训还是一种双赢投资,即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作为投资,其回报亦是可以计量的,培训效果评估将为度量培训的价值提供依据。
        管理是一种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但其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即首先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也就不难理解培训对管理的意义。培训是管理的前提。作为管理主体,管理者首先要通过培训具备实施管理的素质、知识、技能和信息;作为管理客体,被管理者要通过培训掌握自身的职务、义务及相应的专长、技能,以适应管理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培训通过唤起员工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使“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要把过去被动、强制、刚性的机器管理方式转化为自觉、能动、柔性的人性管理方式,把“见物不见人”或把人当机器、工具物化的管理,转向通过培训发挥人这一主观能动资源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这充分说明了培训在现代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为自主管理这一管理的最高境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说,管理者也是培训者,要求通过培训,使员工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好坏也是区分出最安全与最危险煤矿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的培训对于建立良好的煤矿安全记录大有裨益。
        各种培训常常浅尝辄止,培训效果也往往不理想。“细节决定成败”,对煤矿而言,事故的阴影就潜伏在那无数看似普通的细节之中。再完善的安全措施,如果在一线工人手里得不到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3.28王家岭矿难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头一天报名,第二天就可以下井,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携带自救器为例,矿工根本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也不会用,但是不带就罚300元,损坏也罚300元,这种看似的必要的安全管理,其实是一种假象。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倡导“培训不过关,人人是隐患”的理念,要倡导“安全培训等于人身安全”的理念,树立“理论围绕应用转”的培训理念,要强化理念渗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宣传 “三思而行、 一次做对”的安全作业理念。 要采用师傅带徒、岗位练兵等方式,鼓励职工“一专多能”、“一岗多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我们分析以往安全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机制缺陷,培训和受训双方压力和动力不足;二是培训内容脱离现场实际,学习者不感兴趣;三是培训方式方法不活,学习效率不高。针对这三个方面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实施教考分离,完善机制考核。三级培训中心的出题考试必须由上级安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培训中心部门参与,并参加监考;要推行“三位一体”的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三位”即:第一是培训机构侧重理论知识培训,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实施基本知识、应知应会知识的教育培训;第二是基层单位侧重实践培训,根据安全培训和学习计划,利用安全学习日和班前会,对学习内容进行强化性再教育和现场操作技能训练;第三是考核部门主要抓考核把关,针对教育培训的内容,分专业、岗位、区队实施现场操作考核和业务技术考试,检查教育培训质量。
         通过培训,要实现四个目标:培训计划完成率100%,培训合格率100%,“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培训学员满意率100%。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通过培训,严格落实“五个不准”:即不经培训不准上岗,岗位标准掌握不好不准上岗,考试不合格不准上岗,不签订师徒合同不准上岗,师徒不在同一地点作业不准上岗,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通过培训,要形成员工培训的“六化”运行机制:机构建设标准化,计划编制科学化,培训管理精细化,师资队伍优良化,教学管理规范化,监督检查经常化。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基础。
        要坚持和完善“631”培训模式:即60%的员工日常学习培训任务由各基层单位负责落实;30%的特殊工种(专业技术)培训任务由集团公司组织落实;10%的优秀管理人才和安全管理人员选送到上级培训机构(二级)和大专院校进行深造,实现教育培训的经常化、规范化。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