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强化危险点分析,加大消缺力度

作者:徐晨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10月23日

 抓好生产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工作,是控制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方法。

  1、抓好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危险点控制和分析,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设备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对设备运行的状况要不断地监测,根据设备出厂安装日期和运行周期,排出重点监测项目和点检日期,对可能出现的运行问题进行监测分析,由以往的定期检修,逐步向点检制和状态检修过渡,科学编制检修计划,合理控制检修经费,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逐步减少突发性检修的频次,有效提高状态检修效率,使设备持续长周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要想保证设备和生产系统长周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就需要安监人员、生产技术人员、运行人员、检修人员认真及时地发现影响生产运行的问题所在,针对问题,提出安措、反措计划和相应的整改方案,同时要对其他辅助备用系统定期进行切换运行,杜绝出现备用系统不备用的现象。

  运行人员要加强设备的巡视检查,对查出的缺陷及时上报,对同一运行设备频频出现的同类问题不能轻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检修人员要与运行人员一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从中找出有规律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检修,不能等问题和事态严重后才进行检修。检修人员既要保证检修质量,又要提高检修速度,提高对事故缺陷的判断和处理能力,杜绝出现重复检修消缺的现象。

  2、抓好生产作业过程中现场的危险点分析和布控,杜绝事故的发生。

  危险点是诱发事故的隐患。危险点分析和危险源的辩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要求作业人员对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作业场所、工器具和行为动作等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并制定完整的预控措施。要建立作业项目全过程危险点清册,积极开展危险点分析培训,将“布置工作讲安全、工作前分析危险、班前会安全交底、工作中消灭违章”逐步制度化。

  对生产作业现场工作必须抓好危险点分析和全过程控制,尤其是在一项工作完结后,作业地点发生变化了,新的工作区域又带来新的危险因素,这就需要安全人员、专责人或班长亲自到现场勘查工作环境,对与作业相关的人、机、料、法、环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生产作业环境做出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和预案,并对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落实具体工作责任监护人,有效控制作业现场危险源,最大程度地杜绝人为的不安全行为。

  3、认真观察,了解工作人员的思想、心理情绪,妥善调换工作环境。

  生产现场的危险点不仅表现在客观作业环境和场所上,同时也存在于人员当时对客观环境的反应、自身生理状况和情绪等方面,所以在安排工作过程中,不仅要观察环境、物体、设备等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细心观察人员的表现。把当天情绪有波动的职工调换到较安全的工段,并制订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