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谈“三E”对策管理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08日
摘要 本文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三个事故致因因素,以“三E”对策实施安全管理,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为了预防事故,就要弄清事故发生机理,查明事故致因因素,针对事故致因因素,采取有效对策。“三E”对策是指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根本原因(管理上的缺陷)分别采取对策,防止事故发生和促进事故的转化。

一、针对性教育,从幼年抓起(Education)

安全教育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和安全素质(是指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防范能力)。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安全工作的治本措施。在现行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从新职工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班前班后会安全教育等日常安全教育,到提高职工素质的专业安全教育和特种作业培训以及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有责任感的专业安全干部监察队伍的训练等安全教育工作,虽然都已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从整体安全教育体系方面看,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技术教育、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教育以及督导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的执行等整个体系上尚有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带有一种亡羊补牢、急功近利味道的作法。

从人的心理特征上看,一个人的潜力是由智力、知识和技术及实践三个基本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人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心理特征的形成,抓得越早,就越牢固而稳定。因此,人们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也就越早越好。安全教育从幼年抓起,这在国外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安全教育从幼年抓起是说要把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各种专业技术教育以及其它中等、高等教育之中。在幼儿园,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初步的安全概念和安全心理;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人们的安全意识观念已经形成;在专业技术和中、高等教育之后,稳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本能。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职业安全教育应是这些教育的延续,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岗位和环境特点的继续和补充。

这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互相合作的复杂工程,它只有在所有的人都必须承认并履行个人的责任时才会成功。父母和亲友们必须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教师们在保持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具备和保持安全教育和教学能力,并能在课堂上展示这种能力;管理部门必须制定政策,从教课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设施和教学督导上给予保证,并实行高标准的教育成绩管理。

二、针对性技术,实现本质化安全(Engineering)

按照人、机工程学的观点,本质化安全是指人、机、环系统的整体优化,是指设备、设施、场地环境、工具、原材料、劳动保护用品等要与人的心理生理特征相适应,并具有自动保护、自动抑制或消除意外危险因素的功能。即使在操作者产生失误的情况下,因有保护装置在发挥作用,也能制止事故的发生,使人不受到伤害。

在人、机、环组成的系统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由于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受情绪、体力、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行动的耐久性和准确性是很有限的,而且个体差异较大,并具有明显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假设,如果设备的状况不好,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人的弱点进行补充,操作者一旦发生失误就可能导致事故发生,产生难以估计的后果。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发生事故,但很多事故还是发生了。从能量转移论的观点看,能量在有序作功的同时,本身也是一个危险源,当能量逆流于人或失去控制时就可能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物质损失和环境破坏。显然,这种能量的控制要由机器来完成。所以,只有从工程技术上采取本质的措施,才能对能量实现有效控制,消除隐患,实现本质化安全。

在机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购置和安装的前期管理阶段,要充分考虑到设备的“优生”问题,做到安全、合理、可靠,环保和消防设备配套齐全,符合规范。切不可忽视设备的安全性,造成设备的“先天”不足;设备的后期管理要着重保养和维修,并根据生产需要和环境变化针对设备的运转情况不断地进行分析评估,通过调整原料、更新材质和改变工艺,消除风险区和危险点。切勿“带病”运行;配置现代化的安全和卫生检测装置,采用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加强对设备安全性的检测和评估手段,实现对事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提高抗灾能力。应防止设备的劣化倾向,对超期服役和淘汰运行的设备,更要严格管理,并结合生产工艺和安全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在机械设备或生产系统上,必须装设安全防护系统(安全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警示装置、危险牌示和安全标志)。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校准,确保其灵敏、可靠。

目前,大多数企业面临着设备老化、工艺陈旧、工业布局不合理,严重缺乏改造资金问题。而且在生产装置上装设安全防护系统,不但加大了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备的运行速度,与人们追求的高效率、高效益发生了矛盾。对此,我们要正确运用安全投资效益评价原理,充分认识安全和效益的一致性,切不可不顾安全盲目地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

三、针对性管理,要加强法制(Enforcement)

在事故致因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但它们只不过是深层原因的征兆,是管理上缺陷的发现,管理和监督上的缺陷才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如由于技术管理不严,使工程设计有漏洞、使用材料有问题、造成了物质上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安全管理不科学、责任制不落实,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三违”现象屡禁不绝,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安全组织不健全,安全政策法规不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不妥当等等。而这些管理缺陷的核心问题是责任制的不落实,是事故处理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很多企业,出了事故不是积极地去查找原因,而是千方百计逃避事故,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作法,力图减轻事故责任。逃避不了则想方设法隐瞒事故、掩盖事实,阻挠对事故真象的调查,结果是“三不放过”原则不能得到落实。这样使事故只能起消极作用,呈恶性循环。

面对事故,明智的作法应是一要彻底杜绝,避免其重复发生,二要促使它向积极作用的一方转化。杜绝事故是说要从事故的教训中吸取经验,采取针对性措施、堵塞漏洞,杜绝重复事故发生。促进事故的转化是指要利用好用职工生命和鲜血以及国家巨额财产铸成的活教材,用事故提供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务求使职工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安全教育,务求改善系统的安全功能和总体功能,促进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使事故的消极作用通过系统的优化和生产的发展得以补偿。事故后要坚持“三不放过”原则的道理就在于此。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里,政府、执法机构和监察部门以及企业的决策者们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执法机构、监察部门要把事故给生产和社会带来的灾难转化为压力施加在企业的决策者身上,使明智的决策者们变压力为动力,集中人力、物力,采取一切手段调查事故真象、分析事故原因、搞清事故责任,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契机,激励职工产生安全动机,促使企业发展安全科学技术,获得控制事故的能力,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事故从不利作用向有利作用转化。

这种转化的条件,是在各项政策、法规基本健全的基础上,政府、执法机构和监察部门必须真正承担起责任,加大包括行政干预手段在内的执法力度,把那些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人绳之以法,这样,才会使那些玩忽职守、视安全生产为儿戏的人受到教育,才会使企业的决策者们感到压力,并使其变压力为动力,完成事故不利作用向有利作用的转化,在事故的废墟上开出安全之花,结出安全之果。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