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浅析化工事故的背后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7月19日

近两日“常州一化工厂化学原料泄漏”和“南京一化工厂发生火灾”的两起事故又将化工安全的问题推进了人们的视野范围当中。在一次次的化工事故后,我们不禁要问,诸多化工企业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运转方式?在经济效益高速增长的背后,社会效益是否沦落?问责,问责,究竟该向谁问责?究竟如何保证这条链条的完整性?
    化工企业超负荷运转 
        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表明,近年来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国家安监总局多次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预防危险化学品事故,但一次次的化工事故,一幕幕惨痛的教训,一次次敲响的安全警钟却并没有阻止事故的发生。  业内人士介绍,诸多事故的发生与企业超负荷生产有关。一些企业的工人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而且也没有加班工资,机器设备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工厂只顾挣钱,把安全生产当成了儿戏。特别是一些私企老板,为了追求利润,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在生产中拼设备、拼消耗、解雇工资较高的技术人员和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用工资较低的新手取而代之。于是,机器上的报警器经常响,按要求必须立即停止生产,但企业管理者不顾这些,只是稍微让机器停一会儿就又生产了。不仅如此,设备的转速还被调快了,有时设备烫得手都不能摸。一些企业设备老化,或者是零件质量有问题,不合格,还有一些企业的职工们带“气”上岗,致使企业百病缠身。这一切,都埋下了可怕的安全隐患。
        部分私企如此,一些国企化工领导和安监部门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同样让机器超负荷运转、让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漠视职工的生命;有的国企领导为了拿年薪,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人提出的安全意见,不但不听,反而以下岗相威胁;有的当地政府、安监部门严重失职,对化企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忙于开先进经验现场会,把安全生产大检查变成大吃大喝;有的“官化勾结”搞腐败,借化企改制,搞权力寻租等等。
    只重经济效益带来恶果     众所周知,化工企业是个高危行业,由于原材料、工艺和产品的特殊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泄漏、事故等事故,而一但发生事故,原料和产品极易挥发和弥散,导致无规则排放和严重的大气或水域环境污染,一旦发生剧毒化学品、危险品等严重污染物出现泄漏外溢等事故,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轻则污染环境,重则造成人员死伤。
        据了解,特别在我国东部沿海重化工密集区,几乎每周都有大小不等的安全事故发生。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目前正处在重化工大发展阶段,各地上马化工项目的热情有增无减,从业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安全生产不能有丝毫怠慢。
        现实情况令人揪心。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不仅生产秩序、应急机制急需完善,单就从业队伍而言,培训、教育、管理也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统计数字表明,在100起事故中,员工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超过50%。
        当前,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需要,不管有没有合适的从业人员,见化工项目就上;不管有没有规范的培训,厂房盖好了就批准开工;一些企业甚至连员工对操作程序还没弄懂就仓促剪彩;有的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宁愿雇用技术生疏的农民工也不愿意使用工资高的熟练工。许多人甚至连企业生产什么都不知道,对安全操作程序也是一问三不知。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