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冻伤事故的预防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5月06日

        一、什么是冻伤事故
        (一)冻伤事故的概念
        冻伤是指机体受低温寒冷侵袭所引起的损伤。人体对寒冷的适应和生理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寒冷强度超过人体的心理调解能力或人体在寒冷环境里暴露时间过长时,将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形成冻伤。因冻伤造成的人员伤亡称为冻伤事故。
        (二)冻伤事故的成因
        1、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
        寒冷是发生冻伤的主要原因,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局部热量散失增多,当局部温度降低至组织冰点以下时,即可发生冻伤。潮湿是促进或加重冻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衣服、鞋袜潮湿或被水浸渍,即使环境温度并不很低,也可因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环境而引起冻伤。大风也是促进或加重冻伤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加剧了热的散失,风速愈大,身体受冷愈重。身体局部与极冷的金属、石块、地面、墙壁等冷物接触时,因为它们导热性强,能使局部强度急剧下降或发生冻结,以致产生冻伤。
        2、机体因素的诱发作用
        所有能导致温热调节障碍、循环障碍和与产热有关的内分泌障碍等都能诱发冻伤。吸烟或饮酒过量、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手脚多汗、有冻伤史等都能诱发冻伤。
        (三)冻伤的易发时机
        1、极冷:突然遇到暴风雪,骤然受严寒侵袭;涉水后鞋袜不能及时更换;拂晓最冷时行动;赤手射击、填弹、搬炸药包等。
        2、静止:潜伏、伏击、昼夜据守阵地、负伤等情况下,肢体活动受到限制,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3、出汗:大量出汗后在冷环境下静止停留过久或打瞌睡。
        4、装备缺损:防寒装备破损、鞋袜或手套狭窄或丢失;求战心切,过早地轻装。
        5、疲劳:过度疲劳、掉队迷路、饥饿、全身抵抗力下降。
        (四)冻伤的临床表现
        冻伤一般分两类,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另一类称冻结性冻伤,由冰点以下的低温所造成,分局部冻伤或全身冻伤。
        1.非冻结性冻伤
        (1)冻疮:多于初冬和早春低温或潮湿条件下发生,好发部位为手、足、耳和面部。初时皮肤发绀、水肿,出现红斑、感觉异常、灼痒与胀痛感。如果水肿突出,可发生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表面溃疡,渗出浆液。如由继发感染,则会出现脓和炎症。
        (2)战壕足:是战时长时间立于湿冷的战壕内所引起的。其症状和冻疮类似,初期仅双脚感觉寒冷,继而麻木,有时脚底有刺痛或钝痛感。
        (3)浸渍足:是下肢在不太低温的水中长时间浸泡而由缺乏运动时发生的。开始时局部呈缺血现象,足背发凉肿胀,有沉重及麻木感。继则出现充血现象,血管扩张,由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及感觉,有时发生水泡,重者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
        2、冻结性冻伤
        (1)局部冻伤,伤员皮肤苍白、冰冷、肿胀、疼痛和麻木,重者感觉丧失。由于受冻程度不痛,病变可分为四度:第一度为皮肤浅层冻伤(红斑性)。复温过程重皮肤从苍白色转为斑块状的蓝紫色,以后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约一周后,症状消失,表皮脱落,不留癍痕;第二度为皮肤全层冻伤(水疱性)。局部红肿、发痒、灼痛,有水疱形成。如无继发感染,约两周左右,水疱逐渐吸收,形成黑色 干痂,脱落后有角花不全的新生上皮覆盖;第三度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冻伤(表面坏死性)。皮肤由苍白逐渐变为蓝色,再变为黑色。感觉消失,冻伤组织周围出现水肿、血性大水疱、疼痛。坏死组织脱落后,留有创面,容易发生感染,愈合缓慢,留有癍痕,可影响功能;第四度为肢体远端皮肤、肌肉及骨骼全部组织冻伤(深度坏死性)。伤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一般为干性坏死,但有时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继发感染,可形成湿性坏死,往往留下伤残和功能障碍。
        (2)全身冻伤,先感寒冷、疲倦、嗜睡、步态不稳,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检查可见皮肤苍白厥冷,口唇及手指青紫,呼吸、脉搏徐缓,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体温的下降程度是衡量全身冻伤轻重的重要标志,当直肠温度降至35℃时,代谢开始减弱。直肠温度降至33℃-30℃时,战栗停止,出现肌僵状态。直肠温度降至25℃-24℃时,可因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
        二、如何预防冻伤事故
        (一)加强防寒教育,普及冻伤知识
        部队由于活动频繁,尤其是战时,在防治冻伤方面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对寒冷进行科学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寒是一项群众性工作,要领导重视,卫生人员积极努力,更需要广大官兵积极行动,共同做好防寒工作,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大家在思想上重视,懂得道理,明确方法。具体教育方法内容,应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有行之有效的经验,必须大力宣传,并针对具体情况,督促付诸实施。
        (二)做好防寒保障,搞好物质供应
        在入冬前,对个人冬装应进行检查,制式冬装必须合身,鞋子要求稍大一些,能防水,有鞋垫。居住场所必须注意保暖,取暖设备要完好,室内温度一般不宜低于18℃,最低也不能低于13℃。冬季长时间野营时,必须考虑取暖问题。注意膳食调配,适当增加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证供应热食。

下一篇: 中暑事故的预防
上一篇: 出行安全小贴士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