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的思考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06月05日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生产、事故防范的重要基础工作。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对于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提升企业职工的安全素质,有效遏制事故发生,推动构建和谐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笔者仅就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作一点初浅的探讨。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所谓企业安全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凝聚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是保护人的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是以实现安全生产为核心,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以宣传、教育为手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以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为依靠,更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安全自律,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能激励职工安全意识,重视职业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精神。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正确的安全心态,规范的安全行为,特有的安全文化景观。它体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职业氛围。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让安全理念在强化中内化,在内化中固化,在固化中升华,形成企业安全共同的愿景,使愿景变成理念,使理念变成制度,使制度变成行为,使行为变成习惯。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规范职工安全生产行为,把职工队伍建设成一支具有铁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充满温馨和谐气氛的团结友爱的集体,达到矿井实现“双零”目标,构建和谐企业的目的。

  二、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的关系

  1、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具有同一性,共同存在于企业管理之中。企业管理它不仅包括对人力、物力、财务的管理,也包括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生产管理。在安全文化的作用下,企业会在安全的条件下生产,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职工的工资福利就有保障,职工才会安居乐业,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如果安全管理不好,就会导致企业重特大事故,除了经济损失外,还会影响到家庭和企业的稳定,那么,构建和谐企业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它们具有统一性。

  2、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特殊,各种自然灾害现象严重。因此,企业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已经健立健全和完善了许多规章制度。但是,制度措施再完善、再健全,如果职工不执行,干部不监督不落实,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严肃性,是一张废纸。长此以往,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养成习惯,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可能。严格来讲,职工的安全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我们要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来提高安全文化的执行力,促进各项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安全生产秩序;加强井下现场管理,彻底根除“三违”问题,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确保家庭幸福,确保和谐稳定。

  3、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安全文化建设在硬件上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如建立安全文化警示教育室、宣传长廊等。在软件上要编印《安全文化手册》、培训职工,健全管理体制等,可以说,任何一件事都涉及资金投入。构建和谐企业,是通过体制改革,技术创新,控制成本等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增加职工收入的目的。这虽然与安全文化建设的大量投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试想,煤炭企业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必定会发生重特大事故,企业谈何发展。因此,投入资金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安全生产,避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质上就是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安全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的作用

  1、安全文化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增强思想认识。安全文化建设是在企业改革、稳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在企业中,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安全文化建设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安全文化的熏陶,使广大职工群众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安全也是最大的福利,从而引导干部职工群众克服麻痹思想,牢固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意识、态度和信念,为构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安全文化具有凝聚作用,能够形成共同理念。安全文化是一种安全理念,它能使企业全体职工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从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通层次上,把广大干部职工联系起来、聚集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这对于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强化职工安全自保意识,增强抵御安全风险能力,达到本质安全的目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安全文化具有规范作用,能够促进行为自律。安全文化是以道德规范来干部职工的思想行为,是以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职工群众的思想认识,把工作规范的要求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目前,企业在安全生产上,不断利用大量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受认识局限性的影响不能达到本质安全化,需要管理手段来补充,而管理手段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强制性往往使职工有反感的情绪和抵触行为。因此,安全管理上时时处处监督企业每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而安全文化建设正好补充管理上的不足。如我矿建立的安全文化宣传长廊,对干部职工提出的“自觉遵章守纪,安全生产第一”的要求等,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的教育中强调职工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利用人的“从众心理”,改进其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使“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变成了职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的途径

  1、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安全发展的实质是指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抓住了“人”的问题,就明确了事故根源和解决这个根源的途径,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经济观,安全第一的哲学观,珍惜生命的情感观,“三不伤害”的自保互保观,安全无小事的行为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状况,大幅度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创伤和震荡,国家才能富强安宁,百姓才能平安幸福,企业才能和谐稳定。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领导是关键。企业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是保障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推动作用。研究制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根据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落实相应措施,搞好安全文化基础设施等硬软件建设,并把安全文化建设同构建和谐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安全文化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完善安全理念的渗透机制。人往往都有一种懒惰心理,特别是人在疲劳等状态下更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这就必须强化安全管理渗透机制,加大反“三违”力度,硬起手腕抓违章,对安全工作真正做到狠严细实快新。对于违章人员要通过经常性教育、警示教育、典型案例教育等,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识违章的危害,从源头上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在这方面,东坡煤矿建立了完善的渗透保证体系,在将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格言汇编成册发放到每名职工手中的基础上,要求每天班前班后会进行学习讲解。还定期开展理念渗透专题研讨、宣讲、交流等活动,提高了职工群众对各

  种安全理念和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指导并运用到安全生产中,使企业安全文化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扎实开展安全文化的教育。安全文化教育是贯穿于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的一条主线,是企业和职工利益的保障体系。我们以严谨的工作思路,踏实的工作作风,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研究新对策,采取新办法。要增强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及时研究和回答企业生存、发展和稳定的战略需求问题,研究和回答安全工作中企业和职工群众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要善于抓住热点,攻克难点,捕捉亮点,使职工通过接受教育而明白道理,他们既是安全生产的执行者,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者,更是实现安全生产后的受益者,最终使“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5、利用制度塑造本质安全人。制度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护身符,要用制度来调动和发挥职工自身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由人为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飞跃,努力打造具有本局特色的“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品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要巩固和发展无形的煤矿安全价值观,不能单纯停留在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叫在口上,还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把它贯彻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及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中,进行强势推进。使职工从事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能够感受到煤矿安全文化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感受到安全是企业最大效益,安全是群众最大的实惠。只有把制度建设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让职工把那些约束行为的制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真正从思想上接受企业倡导的安全文化理念,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才有恒久的活力。

  总之,安全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需要长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只要全体企业干部职工坚持科学发展,众志成城想安全、抓安全、保安全,就一定能够打造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好文明和谐矿区,从而推动实现安全生产和构建和谐企业长久地同频共振、良性互动和“双赢”发展。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