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关于灭火救援行动中安全管理的思考

作者:何玉函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14日


  
  1.3.组织指挥不到位
  
  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贯穿于从接警出动到战斗结束的全过程,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火灾扑救和救援行动的成败。纵观当前各类火灾的扑救战例,很多伤亡事故大都与灭火救援的组织指挥是否合理有关。从国内外各种战例分析,灾害现场的组织指挥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3.1指挥员缺乏对现场危险的预见性。
  
  有些年轻的指挥员往往一到灾害现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急于采取灭火救援行动,工作热情高、处置胆量大,但专业知识不足,实战经验缺乏,火场上的分析判断和临机处置能力较差,往往下达许多防护意识差的命令。从而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伤亡事故的发生。
  
  1.3.2.指挥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
  
  部分指挥员在扑救高层、化工、地下等火灾,处置气体泄漏、倒塌事故等复杂的灾害现场时,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往往产生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消极防御,等待增援,不能正确的估算战斗力量、防护距离,部署对应战术,延误了战机。二是指挥员对现场情况判断有误、对事故现场潜在危险和不安全因素观察得少、考虑得少,盲目进攻,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进攻与撤退的关系,对现场可能出现的爆炸、中毒、腐蚀、倒塌等征兆掌握不准,不能根据火场情况适时调整战斗部署,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不能果断撤退,丧失保存实力的最佳机会,以致意外事故突发时毫无准备。
  
  1.3.3.消防通信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消防无线通信三级组网贯穿于灭火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是保证各级指挥员战术意图贯彻落实的根本途径。一旦通信不畅,极易造成各自为战,使大型灭火救援战斗现场各参战单位之间信息联络不畅,不仅影响灭火救援成败,对消防员火场防护更有不可估量的危害。据新华社消息,美国有关部门2003年底公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纽约世贸中心执勤消防队员的电话录音中,多处出现杂音、通话中断和听不清回话等现象,显示在“9.11”抢险救援中出现消防队员与指挥系统联络不畅的问题,同时美国麦肯锡公司对“9.11”事件的调查报告中称消防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配合,这些问题的代价是343名消防队员在事件中牺牲。
  
  2.加强灭火救援中消防员自身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
  
  2.1加强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灭火、抢险救援中发生消防队员伤亡,很多情况是由于参战官兵安全意识淡薄所致。如在有易燃液体或蒸汽、可燃气体泄漏的事故现场,未关阀断料就将明火扑灭,导致二次爆燃造成伤亡;在处置易燃易爆场所事故时,没有实施检测就冒然进入现场而造成伤亡;在不了解建筑结构的情况下,设立水枪阵地不当或进攻路线选择不当,因建筑物坍塌造成伤亡;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消防队员进入浓烟、有毒或缺氧的环境进行灭火救援战斗,造成中毒、窒息等伤亡。因此,对消防官兵进行灭火救援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2.2.增加实战性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训练是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严格而又贴近实战的多形式、多内容、多科目、多组合的技术、战术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官兵驾驭处置各种火灾和复杂灾害事故的能力。
  
  首先,训练要从实战的角度出发,结合部队装备实际情况,有什么装备,就训练什么操法。人和武器装备的最有效结合才能生成战斗力。近年来新装备、新器材、新技术广泛应用消防部队,这时提高灭火救援作战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新配备的装备、器材,要认真研究,编成操法,组织训练,使作战人员熟练掌握其性能,会操作使用,让新装备、新器材尽快形成战斗力。
  
  其次,训练要从实战需要出发,灭火救援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要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训练观,把操场训练和现场演练有机的结合,要突出基地训练;把单兵训练和战斗班(小组)训练有机的结合,要突出组合训练;把技能训练和应用性训练有机的结合,要突出应用性训练。不管什么训练都要贴近实战,如在灭火救援中如何进行侦察、如何进行破拆、如何选择救人方法和途径、如何设置水枪阵地、如何观察建筑物是否倒塌、如何避免爆炸或中毒等,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和火场应变能力。
  
  再次,训练要有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场地进行。要根据参训人员的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内容、不同科目的单兵或组合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和复杂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圆满地完成灭火救援任务。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