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如何做好事故责任分析和事故责任人处理

作者:陶兴凤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2月23日

 以往,当发生事故按"三不放过"原则要求进行事故分析时,最难莫过于责任分析和对责任人的处理这两关了。往往要花一半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摆平,究其原因,除一些非人为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事故当事人怕承担责任。主要是怕通报,怕扣奖,怕留下不良印象,因此竭力掩盖事故真实经过和真实原因。而一些现场目击者又往往怕得罪人,怕以后工作难做、面难见、关系难处理,因此,明知当事人反映情况不实,也宁愿装聋作哑,不肯点破真相,以至把一个简单的事故弄得复杂化。

  (2) 事故原因不清、不准,影响了责任分析的准确性。被分析到责任的,有的心里不服,要申辩;有的勉强"发扬风格",代人受过;有的领导出于"爱护"生产骨干的好心,大包大揽,主动承担领导责任。为部下开脱;有的则拼命布台阶,多拉几个"责任人"陪绑,搞搞平衡,平平民心;甚至有的还认为责任分析何必太认真,马马虎虎、毛估估、能报得出去就行,或者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3) 长期来,对责任的分类、分档一直没有明确的硬杠子,造成分析时只好临场发挥,因此责任的称谓五花八门、流派纷呈。《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DL 558-94)》(下简称《调规》)颁布以后,这个问题初步获得解决。经过多年实际应用,觉得要公正、公平做好事故责任分析和对责任人处理,大有学问。

1 事故责任的分析

  《调规》第4.6.2条规定:"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次要责任者和扩大责任者,并确定各级领导对事故应负的责任。……"上述关系可整理成图1所示。

  在单位内部分析、考核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责任档次,例如"全部责任"(当责任者是唯一时使用,也就是"主要责任"者)、"直接责任"(注意与"直接(类)责任"相区别)、"重要责任"、"同等责任"(仅限原因不明事故发生后,对领导类责任分析时使用)、"间接责任"(相对于"直接责任"而不是"直接类责任"而言)、"一定责任"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做对落实责任是有利的,尤其是有利于吸取教训。但是,在统计上报时,仍应将它们分别归口到"主要"和"次要"两项责任中去,以求统计口径的统一。一般来说,可将"全部"和"直接"两项责任归入"主要责任"项;其他各项则一律归入"次要责任"项。

1.1 事故责任分析步骤

  (1) 根据调查阶段所获得的材料,分析构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即:有哪些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哪些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其他直接原因。分析这些不安全状态和缺陷是否是由人员过失造成的,如果是的话,就要分析直接(类)责任。

  (2) 分析事故是否有间接的原因,是否由于人员的过失引起,如果是的话,就要分析领导(类)责任。尤其是当这些间接原因是《调规》第4.7条中所列的8种情况之一时,要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3) 在直接类责任中,应分析落实清楚哪一个责任人应负哪一项责任。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