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

  
评论: 更新日期:2018年05月21日

1、公共安全其实是两个词,一个是公共,一个是安全。2、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对公共安全的理解有两种 。 概念:一方面是传统的灾害,另一方面是非传统的灾害。一般认为,公共安全分为四大类,其中第一大类是自然灾害,第二大类是一些事故灾难,第三大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四大类则是和社会、经济有关的一些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风险:一种危险和灾难的可能性。
我国公共安全形势:1.自然灾害严重。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基本特征是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2.事故灾难严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落后、非法开采、违规操作等原因导致的煤矿、交通、化学品等事故频发。3.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中国发
现,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职业病危害严重;农村卫生发展滞后,传染病、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并存;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4.影响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
一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二是刑事犯罪高发;三是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危及我国安宁,如西藏、新疆。
公共安全形势面临新特点:1.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年均增加18个城市和1.4 %城镇人口的速度在发展。2.工业化、信息化的挑战。自然灾害、事故灾
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导致产生次生、衍生事件或成为各种事件的耦合。3.市场化的挑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再加上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4.国际化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并不安宁,各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恐怖袭击,局部战争,金融危机以及对水资源、石油资源的争夺,跨国性的重大疫情的传播等不时出现,境外涉我和境内涉外的突发事件增多。
国际减灾战略正在做重大调整,其主要特征:一是由单项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二是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三是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四是由一个国家减灾向全球减灾和区域联合减灾转变。
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 包括整个突发事件全过程,但更加注重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管理;应急管理• 包括整个突发事件全过程,但更加侧重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
什么是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人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通过全过程的灾害管理,提升政府和社会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减轻各种风险,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生活中面临的风险:1、 辛辛苦苦写的文章没有备份,由于计算机硬盘的意外损坏,导致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费了!2、企业厂房隔壁就是一个加油站,结果某一天加油站发生火灾,波及到企业的仓库,大量原料被烧毁,严重影响企业生产!3、 政府组织节日庆典,结果因人流涌动、组织不力造成踩踏事故。4、 一个国家的原油供应过于集中在某一地域,当地的政局动荡或不友好的外交关系严重影响到国内的油价和社会生产及居民生活!
风险:指某一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所产生损失的组合。简而言之,风险就是损失的不确定性。
风险概念的认识:1.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机会),可能性是指客观事物存在或者发生的机会,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可以用概率来衡量。2. 风险是损失的主观不确定性, 主观不确定性:不同人或组织面临相同的客观风险时,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与其知识、经验、精神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因素有关。3. 风险是损失的客观不确定性,客观不确定性: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这种偏离可以使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加以度量。4. 风险是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概率。
第二章
风险的构成要素:1. 风险因素• 指能够增加或引起风险事故发生频率和大小(强度)的因素,是引起风险事故发生或产生损失的条件。• 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风
险损失的间接的和内在的原因。2. 风险事故• 指造成损失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造成生
命财产损失的偶然事件,是风险和损失的媒介物,即风险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 风险事故是意味着风险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风险的发生。3. 风险损失• 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人员或经济价值的减少。• 这一定义包含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非故意的、非计划的、非预期的”;二是“人员或经济价值的减少”。
风险因素分类:根据性质不同,风险因素可以分为物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三种类型。1、物质风险因素指有形的,并能直接影响事物物理功能的因素,即某一标的本身所具有的足以引起或增加损失机会和加重损失程度的客观原因和条件。• 人类对于这类风险因素,有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有些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则无能为力。2、道德风险因素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的风险因素,即指由于个人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
企图,而引起或增加损失机会的条件,促使风险事故发生。• 道德风险因素强调人的恶意行为或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欺诈、盗窃、贪污等)。3、心理风险因素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的风险因素,即由于人的不注意、不关心、侥幸或存在依赖心理,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和加大损失的严重性的因素(着急、慌张、激动等)。
风险因素与可能的风险事故:地基不牢——楼房倒塌;受益人恶意投保——谋杀被保险人;
煤气管胶皮老化漏气——煤气爆炸。
风险损失分为:1、直接损失:是由风险事故直接造成的有形物质的损失,包括人身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2、间接损失:是由直接损失引起的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责任损失。
风险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风险因素(增加、导致)风险事故(引起)风险损失。
实例:雨雪(路滑)——车祸——车毁人亡
风险的基本属性:风险的社会属性——风险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即无论风险源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还是生理现象,它必须是相对于人身及其财产的危害而言的。因此,风险是一个社会范畴,没有人及人类社会,就没有风险可言。风险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在风险事故是社会因素运动的结果。其次体现在风险的结果由社会承担。
风险的基本特征:1、风险的损害性•一般的风险(投机风险除外)发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害(或称损失)。物质上损失往往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但一旦造成人身损害,就比较难以用货币来衡量了。2、风险的潜在性(突发性)1、 按照风险的定义,风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2、风险损失往往就是风险因素在潜伏期积蓄到一定程度才爆发出来的。3、风险事故的发生尽管有一个从渐变到质变的过程,但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或疏忽,往往未注意到风险因素的渐变过程,致使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3、风险的客观性• 自然灾害、战争、冲突、意外事故等,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4、风险的普遍性• 风险的普遍性是指“风险”事事有、时时有的特征,即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5、风险的偶然性(随机性)• 风险虽然是客观的,但就某一具体风险而言,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或者说是随机的。在发生之前,人们无法准确预测风险何时何地会发生以及发生的后果。6、风险的必然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定时期内,某种风险的发生概率与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之间具有一种必然性。7、风险的可测性• 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规律,运用现代化的计量手段、技术测量方法,就可以依据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大量统计资料,从宏观上把握某种风险运行的规律,从而预测出一段时间内特定风险发生的频率失率。
8、风险的可变性(发展性),风险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转化的特性。9、风险的相对性• 风险的相对性是指对于不同的风险承担主体,风险发生的程度和损失会有明显的差
别。10、风险的传递性• 风险的传递性是指风险可通过信息、社会、组织及个人扩散和传播,形成社会经验,引起各方关注,以致影响人们的风险决策。风险的传递具有社会扩大效应。
风险的分类:一、按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1、自然风险2、社会风险3、政治风险4、经济风险。二、按风险产生的环境不同1、动态风险2、静态风险。三、按风险的性质不同1、投机风险2、纯粹风险。四、按产生损失的范围不同1、基本风险2、特定风险。五、按风险应对及承担主体1、国家风险2、企业风险3、家庭及个人风险。六、按主体的承受能力1、可接受风险2、不可接受风险。七、按风险分担的方式不同1、可分散风险2、不可分散风险。八、按预期的风险损失程度1、轻度风险2、中度风险3、高度风险
现代风险的特点:1. 人口增长对风险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加大了损失的严重性。2. 经济发展对风险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财务资源来应对风险,但同时风险也增加了。
3. 全球化对风险的影响• 全球化的浪潮在给各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4. 科技进步对风险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由此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受到高风险的困扰。另外,不法之徒利用高新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加大了受侵害者损失的严重性。
5. 国际关系变化对风险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不仅在全球热点地区的对抗和冲突不断加剧,而且像恐怖主义袭击这样的事件也极大地增加了世界上多数人的风险。
第三章风险态度
风险态度:风险态度指的是与人们对风险认知有关的,面对风险而采取的决策行为。风险态度决定了风险管理者在风险分析和决策中的行为表现。
风险态度的类型:• 通常风险态度分为三种类型:(1)风险偏好型,即为了获得风险收益愿意承担超出平均水平以上的风险;(2)风险回避型,即不愿意承担风险,在面临风险方案选择时,尽量采取回避风险的方案;(3)风险中立型,即介于风险偏好型和风险回避型之间,对待风险反应比较稳健。
风险态度的形成机制:激励效应:由于某些风险具有潜在损失与收益的双重性和不确定性,因而风险的潜在收益激励管理者萌发获利动机并采取一定的行动,这就表现出风险对风险主体的激励作用。约束效应:当人们受到风险事件可能的损失或危险信号的刺激后,为了回避或抵抗损失和危险所做出的选择和进而采取的回避行为。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是指风险管理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损失的过程。
风险管理概念的理解:1.风险管理的主体是风险管理单位。2.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降低损失。3.风险管理的对象可以是纯粹风险,也可以是投机风险。4.风险管理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特点:1.风险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2.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广泛性。3、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4.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减少风险事故对风险管理单位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风险管理成本是影响风险决策管理和风险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
风险管理的作用:1.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2.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3.转嫁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4.保证风险管理单位的财务稳定,5.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风险管理理论产生和发展原因:1.巨额损失的机会增加 2.损失范围的扩大 3.风险意识的增 4.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5.社会矛盾的突出。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方向:1、风险管理理论最终将会消亡2、风险管理会进入一个令人兴奋的、具有新型业务和责任的时代3、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第四章 风险管理的目标与流程
确定风险管理目标的原则:1.现实性• 风险管理单位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应该适合政
府、企业和个人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需要,能够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危及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安全的问题。• 确定风险管理目标的首要原则是现实性,着力于处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明确性• 风险管理单位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必须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3.层次性• 风险管理单位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应该依据工作的流程或者根据风险管理目标的重要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这不仅有利于风险管理目标的实施,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工作环节的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4.定量性• 风险管理单位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是具体的数量指标,这样可以是风险管理的目标更加明确。
风险管理最根本的目标是处置风险和控制风险。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减少风险事故对风险管理单位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根据管理发生的时间不同,风险管理目标
可分为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
损失前的风险管理目标:1.安全系数目标2.经济合理目标3.社会责任目标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风险决策管理、风险管理方案实施和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七个阶段。• 这七个阶段周而复始,构成了风险管理周期循环的过程。
一、风险识别(风险辨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对风险的感知和发现。识别风险,有助于风险管理单位及时发现风险因素、风险源,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二、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过去损失资料的定量分析,估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损失的幅度。风险衡量以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预测
指标,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高低或者可能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依据确定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选择恰当的处理风险的方法提供依据。
四、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在对风险进行衡量、评价以后,风险管理者需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管理技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可以控制损失、降低损失。•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技术包括四种: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风险管理技术:1、风险规避:采取措施消除风险或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2、风险控制:采取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3、风险转移:将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组织或地区。4、风险保留:接受特定风险带来的损失。
风险决策管理是风险管理者根据一定的原则,从众多风险管理方案中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方案的过程。
风险管理方案实施:• 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也是风险管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重要步骤。• 风险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和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1、建立背景:确定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小区可能面临的问题,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和基本的风险评价标准。2、识别风险:识别并描述危险、小区和环境的基本属性,调查小区和环境的脆弱性,确定小区所面临的风险。3、分析风险: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两个方面来计算风险,并确定风险水平。4、 评价风险:将求得的风险与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必要时可调整),并对这些风险进行排序,优先对高风险的灾害进行管理。5、处置风险:选择并实施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处置风险。
The ERM Process:1、沟通与咨询:为的是通过信息情报和观点的交换,保证一个开放的和可交流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过程,同时使这些风险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参与到风险管理的决策制定之中。2、监测和反馈:通过对每一步进程的效果监测和反馈,保证公共安全风险管理过程是与时俱进的和有效的。

风险识别的概念:•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全面和连续地发现风险管理单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实际上就是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暴露等方面的信息,发现导致潜在损失的风险因素。
风险识别概念的理解:1.风险识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风险识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3.风险识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4.风险识别的目的是衡量风险和处理风险,
风险识别的基本内容:1.感知风险• 感知风险即通过调查和了解,识别风险的存在。2.认识风险• 认识风险即通过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所具有的性质。
感知风险和认识风险的关系:感知风险和认识风险的构成风险识别的基本内容,且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感知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基础,认识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关键。只有感知风险的存在,才能进一步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风险。只有通过风险认识,才能寻找到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为拟定风险处理方案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服务。
风险识别的原则:1.完整性原则• 风险识别的完整性原则是指在风险管理活动的风险计划制订阶段,应全面完整地识别出影响计划完成所潜伏的危险。2.系统性原则• 风险识别的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在风险计划的制订阶段,应从活动全局的角度系统地识别风险。• 系统性主要表现为按照活动的内在流程、顺序、内在结构关系识别风险。3.重要性原则• 风险识别的重要性原则是指风险识别应有所侧重。
风险识别的过程:1.发现或者调查风险源• 风险管理人员在识别风险时,最重要、最困难的
工作就是了解风险管理单位可能遭受损失的来源。• 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发现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源,是风险识别的核心。2.认知风险源• 风险管理人员认知、理解和测定风险源的能力,是风险识别的关键。不同的风险管理人员,其认知风险源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同的。
3.预见危害,尽管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风险事故的形式不同,但是风险事故带来的危害却是大致相同的,即造成风险承受体人员或财产的损失。•风险识别的重要步骤是能够预见到危害,这样才能将产生危害的条件消灭在萌芽状态。4.重视风险暴露• 简单来说,风险暴露指的是可能遭受损失的物体和人员。•重视风险暴露是风险识别的重要步骤,那些可能面临损失的物体,都属于风险暴露。
第五章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以一系列问卷向各类专家征询意见,依据所有专家对原问卷的答复再拟定下一份问卷,再次向各类专家征询意见,直到大多数专家的意见看法趋于一致才获至结论。德尔菲法本质上是建立在诸多专家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的基础上的,因而特别适用于缺少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而又较多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
德尔菲法预测征询的过程:1、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2、明确预测及征询的主题和目标3、选择参加预测的专家1)专家的代表面应广泛2)专家的权威程度要高3)专家应有足够时间和耐心填写调查表4)专家的人数一般控制在15~50人4、编制调查表5、进行反馈调查和专家意见汇总整理、统计分析第一轮调查,第二轮调查,第三轮调查,第四轮调查,6、编制和提交预测征询报告。

德尔菲法的特点:(1)匿名性(2)反馈性(3)统计性
德尔菲法的缺陷:•预测结果取决于专家对预测对象的主观看法,受专家的经历、学识、评价尺度、生理状态、兴趣程度及所占有资料详细程度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专家在日常工作中一般专业方向比较明确,容易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习惯思维,往往不具备了解预测问题全局所必需的思想方法;•专家对问题的评价通常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缺乏严格的考证,因此专家的预测结论往往是不稳定的。
德尔菲法的优势:•专家对问题的回答有一定的时间准备,能使回答比较成熟,并可以集各种专家之专长;•在征询意见的几轮反复中,专家能了解不同的意见,而经过不同的分析后提出的看法较为完善;•征询过程中用匿名方式进行,有利于各位专家敞开思想,独立思考,不为少数权威意见所左右;•对专家意见的汇总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使定性的调查有了定量的说明,所得结论更为科学。
头脑风暴法,就是采用会议的方式,利用集体的思考,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中心议题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自己的头脑中掀起风暴,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地发表独立见解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的流程:
头脑风暴法会议原则:不许评价!——要到评估阶段才能进行评价,异想天开!——说出能想到的任何主意或问题,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见解无专利!—— 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
头脑风暴法的优点和缺陷:一、优点,(1)通过信息交流,有利于捕捉瞬间的思路,激发
创造性思维,产生富有创见性的思想“火花”;(2)通过头脑风暴法,获取的信息量大,考虑的因素多,所提供的计划、方案等也比较全面和广泛。二、缺陷,(1)专家缺乏代表性,易受“权威”、会议“气氛”和“潮流”等因素的影响,易受表达能力的限制等;(2)由于是即兴发言,因而普遍存在着逻辑不严密、意见不全面、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流程图:将风险主体按照生产经营的过程和日常活动内在的逻辑联系绘成流程图,继而针对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调查风险、识别风险。
因果图绘制基本步骤: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