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可靠性管理在大坝发电厂的应用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08日
1 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工程始于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在军用电子工业中形成,20世纪60年代,美、日、英、前苏联等国将可靠性工程引入电力行业,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电力系统调度、改进设备的可使用程度、安排检修计划、设备购买决策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可靠性工程的研究和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且日益引起电力系统各部门的注意。可靠性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来定量的反映设备的健康水平、运行状况及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等方面的工作质量。通过对可靠性数据库资料的分析,找出设备故障分布规律,提前预测。做好预防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设备的可用率和生产能力。

2 可靠性管理的应用

2.1 大坝电厂现装机容量4×300 MW,分2期建成。一期工程2台300 MW机组1988年开工建设,1号机组于1990年12月24日并网,投入生产的第一年机组等效可用系数44.1%,非计划停运46次;2号机组于1991年12月26日并网,投入生产的第一年机组等效可用系数41.01%。非计划停运40次。为此,积极利用设备可靠性管理数据库,找出设备和系统故障分布的主要点,在机组大、小修中,针对设备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重大隐患积极进行治理。如1号机组投产初期磨煤机组频繁跳闸,严重威胁机组安全运行,仅1994年上半年磨煤机组跳闸达270余台次,既影响机组负荷率,还容易引起锅炉MFT(锅炉主燃料跳闸),造成停机事故。为此厂里成立了以总工为组长,生产科室和分场配合的攻关小组,对磨煤机组组态进行整理,将不适应电厂实际的一些组态进行了修改;完善了磨煤机组启动跳闸回路,并对每一种磨煤机组跳闸的首要原因作了首先显示,以判断磨煤机组跳闸的真实原因;针对电气回路中给煤机信号继电器安装环境差,接点不可靠的情况,改用封闭式继电器双接点方式接入,使磨煤机组跳闸事件大幅度减少,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二期2台机组吸取一期机组在运行中的一些经验对设备进行了改造。如将冷水塔高度由90 m提高到102 m,增加冷却面积降低循环水温;同时将真空系统的射水泵改为真空泵,有效地提高了机组的真空值;提高锅炉高度加大受热面积,降低排烟热损失;对机组控制保护回路进行改进等。1996、1997年二期2台机组分别并网发电,投入生产的第一年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分别为70.47%、89.42%,比一期提高37个百分点;非计划停运次数分别为12次、7次,比一期减少了33.5次/台。

2.2 大坝电厂将设备可靠性管理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增加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不断加强设备的治理和改造

于大型锅炉受热面大,承受的温度、压力高,工作环境差,存在超温磨损等问题,加上部件的选材等原因使承压部件的爆漏概率偏高。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增加,管道的过热、腐蚀、磨损现象逐步暴露出来,只凭以往的靠给水流量和排烟温度的变化或运行人员凭经验根据声音的异常来判断炉管是否泄漏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往往 使漏点扩大,附近管道受漏点蒸汽冲刷严重,经济损失扩大。为此厂里投资207万元分别给4台锅炉安装了炉管泄漏报警仪,运用现代化的先进仪器及时对泄漏点进行报警。针对空气预热器堵灰问题,将空气预热器蒸汽吹灰器改型为气脉冲吹灰装置,减少了空气预热器堵灰现象。

通过几年来设备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开展,体会到此项工作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相结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现在大坝电厂的安全生产记录已由过去的“礼拜机”,转变到今天的连续安全生产600天的好成绩。机组的等效可用系数逐年提高,非计划停运次数逐年减少。  (程维莲)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