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不应是金钱与生命的博弈

作者:伊文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3月07日

因为频繁发生的矿难,在一些年份的某些时段,死亡在一些重点产煤区不再是什么重大事件。我们每年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几次声势浩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以及对不合格的煤矿“坚决取缔”和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的郑重宣告。可以说,在最近几年,这种领导权威力量被使用到了极点。然而,仍在连续发生的爆炸表明,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之间存在背离。
从2003年矿难事后的查处结果来看,几乎所有发生矿难的企业,背后都存在着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安全隐患,也就是说,由于存在着这些因素,发生安全事故是迟早的事。
加强安全生产,就得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职工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又得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就会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造成产品价格提升;而产品价格优势一旦丧失,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跟着下降。在这个链条的最后一环中,当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更多地发生,对此,企业领导是意识到了的,只是很多人都抱有一种侥幸心理,以为灾难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防患未然”因为侥幸心理容易成为空话,“事后验史”总要沾染生命的鲜血然后才追晦莫及。
事实上,安全投入被众多企业领导认为是比环保投入都不如的纯投入,能不投就不投,从而也就使得安全生产机构、设备、措施及人员的受全培训等成为成为成本控制最优先考虑的对象,被当成最先可被节省的成本,这在那些新设立的、没有经历过安全事故的企业更是如此。否则,就不会出现—个地区连续—个多月发生三起特大安全事故的现象了。
人治的权威性,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导入后,已经被现实生活中多元化的利益取向所消解。然而,对领导权威的路径依赖仍在持续并进一步强化。20多年前,依靠行政手段保证着煤矿安全领导的权威性,然后对产量的刻意要求和大量开发,使得安全规章制度退居到最次要的位置,现在哪怕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出再完备的制度,也已经不被管理对象包括执行者发自内心地尊重和遵守。—次矿难—次煤矿整顿,—次事故—次安全检查,还要多少生命才能唤醒人们的“安全意识”,才能根治—些黑心矿主要钱不命的功利?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