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对班组安全管理的三点思考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1月05日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单位,是安全管理和各项安全措施的执行点和落脚点。班组管理是我们总体安全管理的基础。近十年的时间里,我段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何在飞速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使一个基本的组织群体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控制好现场作业,确保安全生产,笔者通过近两年的管理体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安全管理要注重人的思维管理、情绪调动和模式上的转变。

  1.安全管理重在人的思维管理。安全管理的根本在于对人的管理,人的管理的根本在于人的行为管理,而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是受思维支配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首先是人的思维管理。每个班组中的人员都有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者;有技术技能一般但岗位责任心较强者;有思想行为偏激、畏首畏尾、庸庸碌碌者。第一类型人的思维中,认为自己业务好,平时干的很出色,久而久之安全意识自然淡薄,思维中的安全警觉松驰,带出了“傲气”,简化作业程序、违章作业、造成事故。“12.16”伤亡事故,便是很好的写照。第三类型的人员由于自己不求上进,思维偏激,常常在生产中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怨气”、“疲气”笼罩大脑,表现出来的满腹牢骚,管你规章制度、作业程序,安全思维荡然无存,这就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6.3”事故及郭领刑事案件的发生就是如此。管理好这两类人员的思维,应从以下几点努力:一是绝不能放松对业务素质强者的方方面面的管理和督促,使其发挥专长的同时,培养敬业爱岗、事事小心的“老黄牛”精神。二是管理者要从自身做起,让职工在业务学习、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上不断的受到关怀,鞭策和肯定,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三是给第三类型的人员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地灌输铁路发展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观念,他们对自己放松,管理者可不能对他们产生丝毫的松懈。只有紧紧抓住全体人员的安全思维,强化安全意识,从管理者抓起做起,将班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安全管理可控。

  2.安全管理要注意职工情绪的调动。

  情绪是每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周围环境的态度和体验,人的情绪变化无常。情绪在职工的岗位及安全生产中可以影响工作效率,或者说情绪与事故的联系更紧密。我段职工较为年轻,文化层次各异,各班组的环境条件有不同的恶劣之处,职工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工作中往往出现轻浮、散漫、忧郁、慌恐等情绪,易产生不安全因素,出现不安全动作。班组安全管理应以此为出发点,在没有地利的恶劣工作条件中,创造人的集体精神。为职工创造出和谐、团结、互助的职工小家环境,注重了解掌握职工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表现,本着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原则,真心真意的爱护职工,关心职工,使他们在友爱、和谐的气氛中工作。尤其对曾经在工作或生产上有过违章、违纪或过失行为的职工,更不能冷落他们、抵触他们,应将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与情绪的调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稳定情绪,旁敲侧击地引导和激励他们。真正以善意的尺度,对职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幸福之本出发,夯实班组管理基础。

  3.安全管理要注重模式上的转变。

  我段各班组以往由于设备质量差,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引起的“硬件”事故、故障较多,经近几年设备的大修更换和精检细修,基本上达到了稳定可靠,有序可控的良好态势。“12.16”事故、 “6.3”事故及郭家窑变电所两起刑事案件的发生,给我们基层管理者敲起了警钟,以往重视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忽视对人的管理,重“经验措施”的使用,轻视“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重生搬硬套的重奖惩制度的落实而轻“关心体贴”等针对性措施的使用,忽视职工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对安全意识的削弱等,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其一,基层安全管理者要改变以往的作风,从系统的角度和人的心理角度出发,采取职工群体参与的方式,引导他们真正地认识到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不是哪几个人能力的发挥所能实现的。而真正靠的是群体能力的发挥。调整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优化组织系统,在现实的生产中,做到群体人际关系协调,分工合理,奖罚分明,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变强制安全管理为民主自主安全管理。其二,班组管理者要改变习惯发号施令、家长制作风,善于倾听,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