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牢固构筑道德防线 有力保障食品安全

作者:高正民  来源:芜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10月18日

        从中不难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问题固然有监管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原因的还是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正如总理所言,食品安全不能光靠部门监管,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生产经营者。孰不知产品是人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人是关键因素。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在向常委会的报告中提出,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诚信道德低下,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那些不断被曝光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也在不断拷问着始作蛹者。缘由何在?不外乎“钱”!大大小小的生产经营者,瞳孔里映射着钱,却没有一点点的道德感。熙熙攘攘的逐利者,心里盘算的只是成本,唯独没有羞耻心。其实,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核心在于:生产经营者道德底线正在一步步地放低,利润的欲望被无限放大。以致温家宝总理也发出沉痛的感慨和准确的判断:“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因此,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滑坡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 牢固构筑道德防线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
        整治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加强安全监管和法律制裁外,还要从长远的和根本的道德培养方面采取系统而有力的行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各界关注。作为食品产业中重要的一环,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如果不注重食品安全无异于自取灭亡。企业抓好产品品质保证不但是勇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更代表了企业和员工的道德和良心。保障食品安全需要食品生产企业讲诚信,讲道德,讲责任,以此来牢固构筑食品安全道德防线。
        1 食品生产企业要讲诚信。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诚信是事业发展的之根。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诚信并没有成为人们的信仰,道德也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导致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唯利是图,置法律、道德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肆无忌惮地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最后,害人害己,家破人亡,受到应有制裁。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利润高于一切”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在利润面前,任何手段都被视作合理,以致在相关利益链上,很少有人挺身而出,揭发并谴责“触犯底线”的不法行为;二是“诚信不值钱”的认识误区。由于普遍缺乏打造“百年老企”的信念,不少人把短视行为当作通例,只看一时得失,没有耐心积累诚信,以致胆大妄为,做出令人发指的坑害行径。由此可见,在金钱至上和诚信缺失的夹击下,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便有了深层的社会心理因素。
        2 食品生产企业要讲道德。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这话说到了根子上,只有铲除纵容丑恶行为的土壤,筑牢道德的堤坝,才能彻底消除让人揪心的食品安全事件。
        然而,同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相比,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仍然是一条短腿。道德文化建设的滞后,导致当今国人中拜金主义的盛行,尤其是某些商人为追金逐利,不惜以身试法,不择手段,前赴后继,放肆而为,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或职业准则,上演一幕幕震惊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确与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关系甚大。但从客观来看,无论建立多么庞大的监管队伍,如果不从道德上解决问题,就难以挡住有人钻监管漏洞,或变换花招,继续干缺德之事,炮制出新的更多的食品安全事故。
        食品生产的确是个良心活。无论是现代化的流水线,还是传统的小作坊,生产过程都可谓“天知地知良心知”,而消费者只能“眼不见为净”。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滑坡,食品安全往往是重灾区;反过来讲,提升食品安全指数,道德重建是重要一步。因此,道德建设是食品安全的灵魂。食品生产企业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要讲良知,要讲道德。
        国家监管体系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全社会重视的良好氛围,无疑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要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除了做到上述条件外,还必须在更深的层面上找途径、想办法。也就是说,保障食品安全 <http://www.027lingshi.com/>需要一种道德,一种良心,需要广大食品生产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3 食品生产企业要讲责任
        讲责任就是要负起两个责任: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人们常说,法律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道德就是社会的第一道防线。食品生产企业只有通过自律切实负好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才能够牢牢守住第一道防线。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代表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作报告时建议,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针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和监管,激励和规制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因此,食品生产企业要遵循《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的要求,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生产过程控制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不合格品管理制度、企业标准执行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妥善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等14项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着力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既有法律责任也有道德责任。一方面,社会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社会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这是“硬约束”;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本身的意义更在于道德准则,如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这是“软约束”。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作为生产经营者,如果守不住社会道德这条底线,不讲信誉,不讲道德,也可能获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会因为伤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丢掉市场,付出沉重代价。总理说得就是社会道德责任。食品生产企业如果不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必将受到惩处,谁敢“闯红灯”谁就要付出代价,最终使那些有道德的食品生产者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那些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4 食品安全与企业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一些不法企业为了盲目追求利润,把群众的性命当做儿戏,不顾社会责任,不惮以任何手段去触碰良知与法律的底线。殊不知,社会责任和道德是基础,一旦出现了道德缺失,企业的利润只能是短暂的。从短期利益上来看,随着目前进行的食品安全整顿,一批又一批的不合格食品被彻查收回,伴随着的还有政府部门的处罚;从长期利益上来看,随着消费者对国产食品失去信任,市场份额大量被外来品牌所占据。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乳制品,在假奶粉、三聚氰胺等问题接踵而至后,中国乳业的复苏难上加难。据了解,目前“洋奶粉”占据了约60%的市场份额。
        显而易见,这样没有社会责任的黑心企业,不但无法谈及自身的销量和利润,甚至影响着整个行业。因此,作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在发现这样的现象后,非但不应该为了追逐利益,对其进行效仿,更重要的是要及时的向有关部门反映。一方面是保证整个市场的公平合理竞争,另一方面是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放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架天平,一边是利益链下财富的诱惑,一边是道德观下良心的谴责,这架天平衡量着两者的轻重。一旦生产企业道德缺失,责任缺失、食品安全意识缺失,天平必然导向利益驱使的一边。而构筑食品安全道德防线,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加重道德的砝码,只有道德力量高于利益的驱使,食品生产企业才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生产标准,生产出令消费者放心的产品。相信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深入人心,在不久的将来,“放心米”“放心菜”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得餐桌上,越来越多的放心食品进入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奇志,邓欢英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05)
        [2]高仰山 食品安全重在治本[J],中国保健营养,2004(07)
        [3]高桂铭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04)
        [4]徐新风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2010(05)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