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动物检验检疫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9月28日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以其突出的重要性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建立一个从动物饲养、安全生产、疫病早期监测、群体疫病早期预警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集成系统和体系,实现动物疫病早期监测和食品安全追溯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动物养殖到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动物产业链食品安全管理的完整体系。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法规,是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动物检验检疫、食品安全、动物性食品、建议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持续增长与发展,畜产品数量迅速增加,畜产品在食品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数量转向了营养和健康方面,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畜牧业在提供极其丰富动物性食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敏感的问题,在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行为下,动物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动物源性食品风味不佳、品质堪忧。2003年金华毒火腿案、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案、2006年河北省安新县的“红心鸭蛋”案、2006年上海瘦肉精中毒案、2007年河北新乐市加工“病死猪肉”案、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也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的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当今,食品产业已经是在许多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每年食品安全问题都层出不穷,不仅造成人员死亡,而且危害社会利益。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因此,食品的安全问题,已经超出了国界,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安全、营养、食欲是食品的三要素,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食品的品种越来越多, 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对食品的安全性忧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动物性食品又称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动物肉、蛋和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的产品。动物性食品安全是指在人类食用的动物性产品中,不应该有或不存在潜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人们在食用了这样的产品之后,不应该有导致疾病或潜在疾病的危险,不应该有危害后代健康的隐患。由于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安全要得到保证,让人们吃到放心健康食品,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监管力度,动物检验检疫在食品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动物检验检疫类别
        按照动物检验检疫的报检类别分类,第一类为活牲畜,其中包括,牛,驴,骡,羊,骆驼等其他活牲畜。第二类为家禽,其中包含活鸡,活鸭,活鹅等其他活家禽。第三类为家禽产品,其中包含生奶、禽蛋、天然蜂蜜等副食品,动物毛类、生皮、兽皮等其他牲畜产品。第四类为捕获的野生动物,其中包括野生动物、野生鸟类等其他捕获的野生动物,第五类为其他饲养动物,其中包含爬行动物、蛙类动物、家兔、蜂、蚕、鹿等其他未列明的饲养动物。
        2.我国动物食品安全的现状
        2.1动物食品产量大安全性差
        尽管我国的畜禽产品生产数量和增长速度已连续十几年保持世界第一,且市场潜力、生产成本等方面具备优势,但是食品安全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从生产环节看,分散饲养目前仍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而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十年前就已淘汰了这种家庭式的养殖方式;从加工环节看,大多数加工企业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十分落后,私屠乱宰的现象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而一些大中型现代化肉联厂的生产能力又处于闲置状态;从营销方式看,我国的动物食品绝大多数是通过农贸市场进行,而发达国家肉类流动全部采用先进的超市零售方式经营。
        2.2动物食品安全事故不断
        近年来国际上动物食品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如比利时的“二噁英毒鸡”事件,起始于英国并扩散到其他国家的“疯牛病”、“口蹄疫”,使这些国家的食品工业和畜牧业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国外相比,我国动物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如浙江“瘦肉精”中毒事件;农兽药、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对动物食品的安全及环境污染带来了潜在危害;含三聚氰胺婴儿奶粉使更多的婴儿形成尿路结石,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对我国的奶牛业造成了难性的影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3.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3.1生物性因素
        动物性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导致大量微生物、寄生虫孳生,造成食物中毒。人食用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畜禽肉品后,极易被感染、发病,使得动物疫病流行,尤其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由此可见,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污染严重影响了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危害着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3.2饲料因素
        饲料霉烂变质、含有毒性物质、被药物污染,或饲料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量都会影响肉品的品质;饲料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通过动物性食品的富集作用使人中毒。现代化的养殖业由于高度的集约化,需大量使用药物来防治动物疾病,容易在饲料中超量使用兽药,甚至使用违禁药品,使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
        3.3兽药残留因素
        兽药残留是指给畜禽使用兽药或添加剂后,药物以其原形及其代谢产物的形式蓄积或储存在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兽药自身质量的问题;二是兽药在使用过程中违规。使用的主要兽药有抗微生物制剂(包括抗生素、化学治疗制剂)、驱寄生虫剂和激素类以及其他生长促进剂等,尤其是近年来,为预防和治疗家禽和养殖鱼患病而投入大量抗生素、磺胺类化学药物,造成药物残留在食品动物组织中,伴随而来的是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随着膳食结构的不断的改善和对动物性蛋白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肉制品,奶制品,鱼制品等动物性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品兽药的残留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2004年初广东省兽药监察所对某屠宰场的待宰生猪进行抽检,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阳性率高达59.4%,在广州郊区及顺德等地相继查出非法大量生产并出售含盐酸克伦特罗的饲料添加剂窝点;2006年9月上海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波及9个区,先后有300多人中毒,出口禽产品中氯羟吡啶、磺胺喹嗯啉残留超标事件等。长期食用兽药残留过高的食品会引起人体的多种急慢性中毒作用,诱导产生耐药菌株,引起变态反应以及三致(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3.4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影响动物产品安全。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体现在:饲养场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排放的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污染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和农药的滥用,会引起大气、土壤、水域及动植物的污染,致使动物遭受到化学性污染;在动物生产过程中,还会受到放射性元素的污染。近年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广泛应用,动物生存环境中的放射性元素的污染也急剧增加。环境中的放射性元素通过牧草、饲料和饮水进人畜禽体内,并蓄积在组织器官中,特别是鱼贝类等水产品对某些放射性元素有较强的富集作用。
        3.5其他因素
        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一些人为了追求暴利,把患病的畜禽上市销售,不但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而且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地威胁。
        4.不安全动物性食品的危害分析
        4.1影响人的健康,危害消费者利益
        长期或无节制地使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生物制品能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特别是母畜,可造成幼畜生下来就产生抗药性。同时,这些动物性食品长期被消费者食用,同样可引起人的抗药性反应。残留有激素、兴奋剂等药物的畜产品被人类长期食用,还会引起机体激素调节紊乱。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