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浅析我国环境安全与灾害防治法律研究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9月17日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基础薄弱,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集中的国家之一。然而,因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导致的环境灾害问题也极为严重。发挥法制手段控制、预防和减轻环境灾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环境安全   灾害防治   法制建设
       
        一、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我国环境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突出表现为:
        1. 是水体污染严重。
        首先,地表水普遍受到有机物污染。 我国的饮用水源污染严重,符合饮用水标准者约占30%,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城市中77.8%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各主要城市 地下水超采,且严重超采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全国有280个化工石化工业项目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游10公里范围内,七大流域的重点排污石化企业共5379家,年排废水26亿吨。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使重污染企业与饮用水水源犬牙交错,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将直接危害饮用水安全。其次,我国近海沿岸水体污染依然突出。
        2.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我国城镇空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然而在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剧增,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下,许多大城市大气污染已由煤烟型向煤烟、交通、氧化型等共存的复合型污染转变。
        3.固体废弃物污染不容忽视。
        200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4亿吨,比上年增加12.0%,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分选和处理难度明显加大。
        4.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近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cm的耕地130万hm2,减少耕地300万hm2;全国现有退化草地135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3,每年仍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5.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是海洋大国,但由于多种海岸带灾害和大量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海洋生态破坏严重的国家之一。监测表明,我国海岸侵蚀范围和强度仍在不断增大,主要海湾、海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均处在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近岸海洋生物整体处于脆弱状态,因有毒藻类引发或协同引发的赤潮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1]
        二、我国面临的主要灾害问题
        首先,旱灾、洪涝灾害加剧。2006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10902千公顷,成灾5595千公顷,受灾人口15078万人,死亡1024人,失踪293人,倒塌房屋9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28亿元。
            第二,赤潮频繁。“赤潮”60年代以前5、6年才爆发一次,属于罕见灾害。70年年代起,沿海海域不断发生赤潮,并向外海域扩展。赤潮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第三,沙尘暴肆虐。我国沙尘暴年急剧增加,强或特强沙尘暴达到9次之多,为近50年之最。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10余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给交通运输、人民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第四,地质灾害加剧。据地矿部门调查,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74亿元,其中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40亿元。
            第五,病虫害频发。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人为改变生态系统结构都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生态系统抗干扰的能力降低,大量益鸟益虫减少,各种病虫害加剧。
        第六,环境污染事故频发。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接报并处置了160起突发环境事件,其中,特别重大环境事件3起,重大环境事件13起,较大事故34起,一般事故110起。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我国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对沿江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2007年,无锡市区域内太湖出现50年以来的最低水位,加上天气持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严重,导致蓝藻爆发,严重影响了无锡市居民的饮水供应。[2]
        三.我国环境安全与灾害问题分析
        灾害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自古就有且难以避免,不断给人类生命和物质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和破坏。在现代社会,灾害除了地震、火山活动等纯自然现象外,更多的是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密切相关,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甚至还有的就是人为直接营造的结果。工业文明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城镇的密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有意或无意造成环境破坏,导致新的灾害不断出现,灾害的种类越来越多,破坏性后果越来越严重。当今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异常、资源匮乏、生物物种锐减、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是在人类活动主导下多因素长期累积而成的恶果,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安全与发展。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灾害的频繁发生,又可以说是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恶化诱发加剧的结果;许多地方不断出现的大面积鼠害、虫灾,使得农作物全面歉收,亦与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相关。同时,人类大规模的经济--工程活动及无节制的开发资源活动,直接诱发或加剧的灾害事故,已具有与自然灾害相提并论的破坏程度,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广泛影响。如矿产资源的乱采滥开,完全改变了地形与地质构造,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开采地下水无度导致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建筑设施倒塌等事故出现;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导致区域生态系统崩溃、土地沙化与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源区滥伐林木、破坏植被,导致大范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湖泊泥沙淤积、泄洪能力下降,致使洪水泛滥的灾情加重,另外,全球日趋严重的交通事故、水体污染、噪声、火灾等以及危害极大的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等灾难,亦基本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现代灾害类型,对一定区域固有的生态系统有不可低估的破坏性。
            显然,现代社会致灾因素复杂,人是加剧或营造现代类型灾害的主导因素,加上自然固有与生态失衡因素的叠加作用或诱发,有害现象呈多样性,其影响强度大,且往往一灾多害,因此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逆料性、治理难度大。生态环境恶化而加剧了自然灾害,人为营造的灾害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引发了生态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对灾害问题的普遍关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