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西安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探究

  
评论: 更新日期:2018年05月23日


    三、社区居民大都对于空间环境满意度不高,小区无地下停车厂以及固定的地上停车位,对小区道路造成极大影响;社区内几乎没有明显安装消防系统及消防器材,也无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及相关消防知识宣传栏,遇到突发事件无法正确进行处理。
    四、由于双府花园小区属莲湖区改建社区,政府对小区未来的定位、规划及投入决定了该小区要比商品住宅型、单位型社区逊色一些,楼间距较小,绿化面积少,而且配备的设施也较欠缺。加之居民构成情况复杂,导致同一社区居民层次差别较大,交流机会较少,邻里关系的融洽程度相对欠缺,彼此互助的理念较薄弱,缺乏邻里互助的基础,使得社区居民中特殊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士、独居老人)生活困难重重。
    (二)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以来都对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发展非常重视,在政府的指导下,依靠社区力量,不仅成功应对了各类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促进了社区经济文化协调健康发展,并累积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随着解决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能力的提升,对基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整合社区资源和力量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因此,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制定有效的社区安全管理制度才是推动城市社区稳步发展的根本途径。加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是城市现代化公共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也是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实际情况,应把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纳入到重点范围,尤其对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更要加大改革力度。鉴于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是全面的、系统的管理运作模式,所以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
    1.基层政府及群众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和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高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基层政府部门领导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认识不足,对社区管理部门的职能发挥不充分,对社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引导的不到位,未能从战略高度上认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上近年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各级政府长期单纯注重 GDP 数值增长,忽视公共安全管理,尤其是基层政府缺乏忧患意识,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架构不了解,导致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发展缓慢,管理观念落后,其结果往往趋于形式,停留在重救轻防的阶段,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造成管理改革中阻力重重。
    2.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监督法规不够健全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就是社区公共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管理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危机预防和处理机制还不完善。健全的公共安全管理法规是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虽然我国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定数量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也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统一出台正式的关于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不仅仅需要社区居民的全力配合,同时也需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社会志愿者团体的参与,因此简单的规章制度是没有办法整合各个不同力量关系的,出台一整套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使这些不同的参与主体能够相互合作,共同为社区公共安全努力是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需要。
    3.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协调不足
    社区安全管理需要强大有力的社区组织来保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组织、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社区共建机制,要协同一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但在当前社区快速发展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就是社区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基础设施保障方面,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薄弱、保障不足,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
    (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公安机关以及很多街道办事处都在积极的推广社区安全管理理念,坚持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区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为工作目标,并且根据各社区的地域特征来制定相关政策,不断探索社区治安管理的新出路,逐步形成了城市社区安全系统构建,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化。但是尽管如此,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社区自身的原因、也有公众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居民人员结构复杂、沟通淡薄
    由于社区复杂性的增加,网络的普及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薄,信任程度也在不断降低,传统的邻里之间相互看家护院的形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互相漠视。面对日趋淡漠的邻里关系,社会竞争的加剧、科技的发展、经济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造成邻里之间缺乏人情味。90年代“敞开门”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消失,而传统的居委会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的工作方式也已不能适应新型社区的发展模式。或许居民是在无意识的情形下产生的这些行为,但是潜移默化中已经对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社区居民之间的不互相信任,往往造成邻里之间的责任感降低,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变得淡漠,很容易发生冲突。所以,社区人员结构复杂、沟通淡薄给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建设带来许多障碍,是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最为深层次的原因。
    2.社区群众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不足。
    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关系到每个居民自身的安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单独靠政府或社区组织一种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它必须是社会各方参与,社区群众自治管理。当前在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着基层政府以行政为中心,侧重政府管理、公众参与严重不足的一元化的管理模式,如果社区安全管理能使社区居民自身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防患于未然,那么社区居民参与安全管理就会积极很多,社区整合能力将大大提高。
    3.社区缺乏资金及公共安全管理防范技术
    安全防范技术在城市的新型社区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很多传统社区,偏僻小区仍然缺乏对安全防范因素的考虑。譬如小区的封闭围墙、门卫室、机动车停车场以及防止侵入等设施还做得不到位,而此类安全防范技术也仅限于物理性防范,较为普及,花费也较少。但是,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犯罪手段也在智能化。传统的物理防范措施例如:防护网,防盗门等等已经不足以防止犯罪的发生,还应当采用一些现代的技术,例如:家庭可在门窗周围安装传感器,一旦有犯罪分子进入,传感器就会随之报警;小区可以在重点地段安装摄像头及报警装置,以便在第一时间抓捕犯罪分子,防止其采取更进一步的侵犯手段。由此看来,单靠物理性是达不到安全社区建设的标准,技术性预防更为重要。那么,技术型安全建设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同时就需要付出一定的高额回报使高级管理人才能够留在社区,进而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技术上的防范。由于我国经济水平还不高,除了部分大城市少数条件较好的高档住宅小区技术性防范设施比较到位以外,大量老住宅社区和城中村小区技术防范措施和手段普遍用的比较少,甚至相当一部分社区还处于空白状态。总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社区安全建设中对技术防范设施的投入资金较少,很多居民由于防范观念不够深入,不愿在安全防范措施上花费太多的金钱与精力,导致社区缺乏资金及公共安全管理防范技术。
    四、加强西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
    社区公共安全对于社会和谐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城市规模地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地日益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地急剧加大和居民构成多元化的突出矛盾,在城市实行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深入开展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是适应社会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我国这方面当前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经验并不丰富,面对诸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如何着手解决,才能保证社区安全建设的持续性,这需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发展,才能为全面提高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现代化管理的目标。
    (一)大力推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改革
    任何体制都是通过人来贯彻实施的。因此,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观点,将建设的重点放在建立更加多元的管理主体上,并将其落实到社区安全的建设中来,使其成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长效机制。
    1.强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区管理职能
    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政府部门要转变传统的安全管理理念,统一认识,开展公共安全管理理论的培训和学习,提高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相关概念的认识,实现政府主导的思路,明确其社区管理职能,准确指挥相关组织进行社区安全管理。当前政府虽然设立了街道办事处这一组织,但是在做大量具体管理工作的时候,因其缺乏系统有力的领导,不能很好的向社区组织传达工作,难以使组织协调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基层政府必须通过思想宣传、制度规划和法规制定等方式来协调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此支持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2.改革与完善社区组织的管理与服务机制
    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要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功能。一方面,利用社区组织较大的灵活性和群众性的优势,引导和鼓励居民发展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事业,宣传公共安全建设,及时根据社区自身特点调整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社区居民对灾害、事故、应急等内容的社区公共安全常识教育,通过教育把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个家庭,树立社区居民的安全观念,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素质,带动社区所有居民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城市管理层面的开放性,完善社区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3.增强社区居民队伍的参与意识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区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空间载体,社区不仅是满足居住功能的场所,也日益成为群众公共安全的保障条件。目前在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有很大一部分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这一概念理解不到位,认为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是政府的责任,与个人无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使其充分认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意义,逐步形成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质量的关注。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对生活的地方会产生一种依附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社区归属感。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意义,广泛动员组织居民参与,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二)创新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当前,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要紧紧围绕“创新”主题,牢牢把握“管用”要求,使实招、做实事、有实效、出实绩,真正达到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享成果的目标。社区的公共安全关系到社区群众的自身利益,对于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必须通过研究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方法的规律和特点,改进社区组织管理理念,改善社区管理手段,在社区管理的模式上实现转变,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完善新的管理手段和机制,不断地向前推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创新。
    (三)构建全面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1.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资和服务机制
    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社区安全管理体系发展的重要瓶颈,在经费保障方面,应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来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目标的实现。要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稳定投入、省财政专项补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由于国家大力倡导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和发展,在政策上对加大社区物资上的投入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在保证我国政府机构和公共事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财政必须对各类社区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确立财政支持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确立财政支持的重点为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对各类公益性或非营利性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财政援助,加强场地、房屋、办公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工作经费按专职成员标准核拨,对社区服务组织的人员实施适度补助,每年应该适当递增;而且社区每年的公共安全服务发展资金,社区配套用房建设经费等都应该得到政府的有力保障,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多方筹措社区建设资金,扩大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经费来源,实行专款专用;建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基金,完善民间援助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并定期公开基金使用情况。
    2.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社区还应举办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班,努力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制定《社区工作人员管理规范》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大力整顿社区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建立任职人员资格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规定岗位工资由财政给予一定补助,按上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核定绩效待遇,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对于取得社区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者给予奖励,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证书给予学费补贴,同时,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基地,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和创新精神培训,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社区工作队伍。
    3.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完备的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十分重要。在社区安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需注意加大改造力度,优化社区安全环境。从法律层面规范明确了社区配套用房的配置、管理以及产权归属等事项,保证社区管理、服务、综治、医疗、环境、文教、保障功能不断健全。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文化、养老、警务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争取使80%的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面积达到300平方米,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服务需求,同时将大部分街道改建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搭建起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立社区文化室、社区广场等活动设施,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当然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还要利用新科技手段,建立以网络为基础,覆盖全社区的信息网络中心,努力实现各个社区服务设施共享,形成以硬件设施为框架,网络信息为媒介的具有现代化科技力量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大力改造社区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五、结论
    社区安全既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社区的公共安全,才会有人民的安居乐业,才会有社会的安定和谐。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区管理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但社区居民人员结构复杂、沟通单薄,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也不高,但随着政府及群众对社区管理组织队伍的加强,对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从长远来看,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鉴于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着重把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制度改革作为解决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改良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同时,解决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重点任务和方向,强调加强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突出其服务特征,转变服务观念,注重社会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储备工作,是适应智慧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中国发展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是现阶段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认清形势,针对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管理方案,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由此看来,未来我国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步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不管是喜怒哀愁,还是酸甜苦辣。不管是激情四溢,还是平平淡淡,都填充了我们美丽的人生。回首这四年里取得的些许成绩,都离不开学校老师对我孜孜不倦的教导,以及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以后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学校里你们的音容笑貌。学友情深,我们一起走过的路,我们一起经历过的精彩,给我留下了人生最美丽的画卷。
    在这十几年的求学路上,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古人十年寒窗,我这十八年的求知路上,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感谢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我会用行动去回应他们对我的爱。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各位导师对我的指导。在我毕业的最后几个月里,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与鼓励,使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知识都让我受益匪浅。为我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疑惑,同时让我的知识画卷又大大的丰富了一笔。
    在这毕业的季节里,我的朋友们,认识你们是我终身的财富。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再见面,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如果遇到,总会相互协扶着走向明天。未来的大门向我们敞开,打起精神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吧。
    参考文献
    1.雷洁.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公共安全管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5):88-89
    1.陈聪.长沙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0
    1.马兆华.高校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D].中山大学,2008
    1.朱正威,吕书鹏.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58-62
    1.李洋.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2
    1.张海波.社区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角色整合与能力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6):66-71
    1.史培军,刘婧,徐亚骏等.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6):9-16
    1.韩国明,何春奇,王慈刚等.西方公共安全管理历程及理论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3):55-57
    1.滕五晓.层级式安全管理的效能衰减及其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2012,(4):74-80
    1.吴宗之,周永红.中国安全社区建设的若干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19-23
    1.曾伟.社会转型时期公共安全管理法制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124-128
    1.彭彦强.中国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国际经验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9,(3):9-13
    1.邓雪松,张超,周云等.GIS空间数据库在大学城公共安全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5):27-31
    1.肖文涛,程宇.构筑地方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若干设想——兼论福建省的公共安全管理形势[J].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08-113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