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生产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吴宗之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3月07日
1、引言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有史以来,人类的基本活动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发展生产、抵御灾害。灾害包括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火灾、爆炸、中毒、职业病等人为灾害。进入机器生产和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积聚的能量日益扩大,生产活动中的人身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服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以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进一步完善,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兼顾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安全与生产等方面的关系,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文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问题起源于传统发展观的破产,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现代人类发展观的根本变革。传统发展观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观,主要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对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逐,驱使着人们的发展行为和发展方式。工业革命以来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在20世纪后半期全面暴露出来。伴随着经济指标年年更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等大自然的反作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和特大事故,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衡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还要考虑资源、环境、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关于可持续发展,有着为数众多的定义,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内容非常丰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认识也是变化和发展的。
1980年,艾伦(Allen)在世界保护战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能够保证人类需求,能得到持久满足并使人类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个人需求的概念可以包含在人类需求层次之中(如图1所示),人类最基本需求是生理需要;也即是为了生存对衣、食、住、行的需求,其次是安全保障需求,再次是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反映了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不能减少为单一类型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与价值。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保障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类的需求,离不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9年达莱和考勃(Daly and Cobb)等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福利量度指数(1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中就包括了交通事故费用、噪声污染成本等安全生产相关内容,并用于评价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同一切事物一样,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内容和重点也是有差别的。鉴于现阶段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应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
3、安全生产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每年发生各类事故100余万起,死亡人数高达13万多人,受伤人数达70多万人。其中每年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2000多起,死亡近万人,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00余起,死亡2000多人
尤其是各类特别重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损失。1999年的“11.24”特大海难事故死亡282人,2000年的洛阳东都商厦“12.25”特大火灾事故死亡309人,2002年“4.15”特大飞行事故死亡129人,2003年的“12.23"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死亡243人,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死亡9人,15万人紧急疏散。
我国职业危害也十分严重。据统计,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在2500万人以上。近年来,每年新发职业病例数均在万例以上,且逐年上升,增长率超过10%。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国累计发生尘肺病人581 377例,疑似尘肺者60多万人,每年约5000人因尘肺死亡。全国有1000万工人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其中约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疾病。每年发生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00多起。此外,由于父母受到职业危害,子女致残致畸的案例时常发生。
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统计,因工伤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GDP的4%。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500亿元(约占我国GDP的2%)以上。
我国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煤矿死亡总人数的4倍以上,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多倍、印度的10倍;百万吨钢死亡率是美国的20倍、日本的80倍;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事故发生率是发达国家的5-6倍;万车死亡率约为美国的10倍。近10年民航运输飞行平均重大事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航空发达国家的3.9倍。
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了巨大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每年造成10余万人死亡,70余万人受伤,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损害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心健康,对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我国人力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对事故和职业危害处理不当或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由于安全生产问题受到激化而集体请愿或抗议、游行等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3)事故和职业危害频繁发生的局面若得不到控制,将影响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独生子女将成为21世纪主要劳动力,一名青年人受害将会伤及多个家庭、多个人(受害人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等至少3个家庭、6名亲人)。
(4)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少数高危险行业已出现招工难或招不到熟练工、技术人员的情况,这种形势持续下去,就会损害我国有关产业发展。
(5)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布局不合理的小矿山、小化工厂等高危险性企业,不仅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安全生产形势的恶化,还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阻碍了煤炭等有关行业的结构调整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6)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0)和国际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一体化的强烈要求,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产品安全标准已成为“绿色”壁垒,使我国出口受挫。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形象。
4、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
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科学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提高本质化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化国家安全生产的成功实践已是有力的证明。
(2)将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按照普遍联系的原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安全生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将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
(3)协调处理好安全生产中的各种矛盾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中存在着经济高速增长,事故总量高,与工业化国家比较事故率的相对比值高,劳动者素质较低,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程度低、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生产投入低、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和知识水平低等“三高五低”之间的矛盾。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行业和地区安全生产基础差别大,在各行业、各地区安全生产工作中要把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情况相结合,抓住重点,解决主要问题。强化安全促生产、安全促效益、安全促发展的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坚持安全与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
(4)加强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法治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一系列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部分法规和标准已不适应新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全面清理现有的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国际要求,努力采用先进的国际职业安全卫生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用法律手段将安全生产规范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实施整顿或关闭。
(5)建立安全生产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将注重经济增长的社会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转变到能充分反应安全生产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加大对企业和政府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力度,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将安全生产与政绩考核、规范市场秩序、反腐倡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6)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中心,加强事故预防体系和应急救授体系建设,加强对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化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依靠安全科技进步,提升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7)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
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在全社会普及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