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危险源的辨识与界定

  
评论: 更新日期:2009年08月03日

 《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第三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危险源在没有触发之前是潜在的,常不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辨识,评价其危险大小等级。我国已经颁布了重大危险源辨识国家标准(GB18218-2000),对危险物及其临界量作了规定。

    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的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的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它是利用科学方法对生产过程中那些具有能量、物质的性质、类型、构成要素、触发因素或条件,以及后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作出科学判断,为控制事故发生提供必要的、可靠的依据。危险源辨识的理论方法主要有系统危险分析、危险评价等方法与技术。

    危险源辨识的程序与内容。危险源辨识的程序包括分析系统的确定、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的分析、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危险源等级划分、评估报告等。

    危险源的调查。在进行危险源调查之前首先确定所要分析的系统。例如,是对整个企业还是某个车间或某个生产工艺过程。然后对所分析系统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工艺布置,设备名称、容积、温度、压力,设备性能,设备本质安全化水平,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所使用的材料种类、性质、危害,使用的能量类型及强度等。

    2、作业环境情况:安全通道情况,生产系统的结构、布局,作业空间布置等。

    3、操作情况: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工人接触危险的频度等。

    4、事故情况:过去事故及危害状况,事故处理应急方法,故障处理措施。

    5、安全防护:危险场所有无安全防护措施,有无安全标志,燃气、物料使用有无安全措施等。

    危险区域的界定。即划定危险源点的范围。首先应对系统进行划分,可按设备、生产装置及设施进行分子系统,也可按作业单元划分子系统。然后分析每个子系统中所存在的危险源点,一般将产生能量或具有能量、物质、操作人员作业空间、产生聚集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作为危险源点。然后以源点为核心加上防护范围即为危险区域,这个危险区域就是危险源的区域。在确定危险源区域时,可按以下方法界定:

    1、 按危险源是固定还是移动的界定。如运输车辆、车间内的搬运设备为移动式,其危险区域应随设备的移动空间而定。而锅炉、压力容器、储油罐等则是固定源,其区域范围也固定。

    2、 按危险源是点源还是线源界定。一般线源引起的危害范围较点源的大。

    3、 按危险作业场所来划定危险源的区域。如有发生爆炸、火灾危险的场所,有被车辆伤害的场所,有触电危险的场所,有高处坠落危险的场所,有腐蚀、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危险的场所等。

    4、 按危险设备所处位置作为危险源的区域。如锅炉房,油库,氧气站,变配电站等。

    5、 按能量形式界定危险源。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辐射危险源和其他危险源等。

    存在条件及触发危险源的因素。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或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条件不同,所显现的危险性也不同,被触发转换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因此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环节。存在条件分析包括:储存条件(如堆放方式、其他物品情况、通风等),物理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等),设备状况(如设备完好程度、设备缺陷、维修保养情况等),防护条件(如防护措施、故障处理措施、安全标志等),操作条件(如操作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率等),管理条件等。

    触发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操作失误、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心理因素等)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安排等)。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如气候条件参数(气温、气压、湿度、大气风速)变化,雷电、雨雪,振动,地震等。

    危险源潜在的危险性。危险源转化为事故,其表现是能量和危险物质的释放,因此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可用能量的强度和危险物质的量来衡量。能量包括电能、机械能、化学能、核能等,危险源的能量强度越大,表明其潜在危险性越大。危险物质主要包括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大类。前者泛指能够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物质,如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混合危险性物质等。后者系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残、致癌等的化学物质。可根据使用的危险物质量来描述危险源的危险性。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2000)根据物质不同特性,将危险物分为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标准中分别给出了每类物质的种类、名称及临界量,分析时查阅标准即可。

    危险源潜在的危险性。危险源转化为事故,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分析,危险源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所以,在实际中应对重大危险源要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使之不会转变成为重大事故隐患,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