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HSE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与对策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3月07日

(1)、前言
风险管理是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又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已经深入员工心中,其系统化、规范化的目标管理模式正体现在企业各层次、各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活动中,并且已经发挥出巨大的管理优势,很多企业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取得明显绩效。但是,风险管理同其他新型管理模式一样,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被员工认知、接受和掌握的过程及与企业原有安全管理模式并存、融合和取代的过程。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分析,找出对策,从而加速风险管理的推进力度、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我们根据实践体会,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2)、过程分析
2002年,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开始在装置开停工过程、检(维)修作业中实施风险管理,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实现“零事故”管理目标。石化公司HSE管理体系试运行以来,风险管理范围拓宽,凡实行了风险管理的作业、活动或过程,均实现风险有效控制。但是从风险管理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三个过程仔细分析,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 危害辨识过程

依据危险、危害因素分类和危害种类的有关标准,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时态、状态,查找、分析具体作业、活动或过程中的危害因素,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这是危害辨识的总体要求。

简单的具体作业活动,如高处作业、焊接作业等,其危害因素数量少,比较直观,潜在的危害易于预测;对于复杂系统的作业过程,如机组联动试车、投料试车等,其危害因素多,预测产生的危害有一定难度,这就产生了如何合理确定评价对象的问题。在实际选取中,一些基层评价人员感到不容易把握,确定的评价单元往往比较粗,则危害因素查找不能满足充分性要求。

危害因素一般具有“六种表现”形式,体现在生产设备、设施状况、生产过程、机电仪自控性能、物料的特性、作业环境、员工身心健康状况和行为等方面,要求评价人要基本具备丰富的、多种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个别专业人员参与,识别出的危害因素不能满足系统化要求。

对评价对象“过去、现在、未来”时态的考虑,遵循了预测危害发生的类推原理,通过认真分析总结过去事故发生的原因,立足现在,分析作业活动、工艺过程、设备运行、物料危险、危害特性以及人员素质等状况,预测活动或过程中将来可能产生的危害。这就要求,评价人员具有了解过去、熟悉现在、把握未来的素质。在实际预测危害时,一些评价人员缺乏经验,对活动或过程过去的危害缺乏认识,对现状没有完全掌握,从表面入手,危害预测不合理,脱离实际。

2 风险评价过程

任何作业、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安全健康方面的风险,风险评价也就是通常讲风险预测,主要是分析评价对象产生危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风险评价作为危害辨识的输入体,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对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利用工程技术和方法,以对未来环境条件进行假设分析为前提,对作业活动、工艺过程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实际评价中,经常采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有:一般作业分析(LE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定量的评价方法有:风险矩阵法、头脑风暴法等。

对判别准则的确定。风险判别准则不容易合理确定,往往导致出现评价结果与实际不一致,主要表现在预测不可承受风险过程中,与现有资源状况、物料危害特性、检维修、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措施相结合起来,不容易把握。实践表明,一个工厂内部,不同生产工艺过程、不同的检维修过程,若使用统一的风险判别标准,其评价结果必然与实际有大的偏差。

风险评价是一个完整的管理活动过程,不论采用什么技术,评价的结果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主要是获取有关危害发生的几率、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的资料比较困难,因此,使用风险评价技术时,必须与有专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表现准则的制定者的判断结合。但是,实际评价时,往往是安全环保专业人员的个人判断,这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增大了危害预见的偏差。

3 风险控制过程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考虑将风险降低到“合理、实际并可能低的水平”,“合理、实际并可能低”是指风险削减程度与削减过程的时间、难度和代价之间达到的平衡,即要求采取的风险削减措施应当与投资收益、当前技术水平、企业环境和条件一致。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策划与实施,风险削减措施策划分为风险预防控制措施策划和削减恢复措施策划,有时这两种措施不好区分清楚,且没有严格区分的必要,因为实际工作中如何区分危害削减过程没有多少影响,在策划时关键应考虑其实用性。

风险削减措施策划应体现计划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目的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在实际中这些特征体现为风险削减措施具体、有针对性、可行性。在实践中发现,提出的削减措施往往无法控制,表现在策划的一些风险削减措施不具体、责任人不明确等,如加强管理、提高责任性等,无法测量、监测,没有可实施性,脱离了实际,容易形成“两张皮”现象。

(3)、职能分析
风险管理和其他管理一样,具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的计划职能就是风险管理的策划,体现在“4.3.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条款;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体现在“4.4.1条款,机构与职责要求”;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4.4.6运行控制”和“4.5检查与纠正措施”条款。从管理的职能作业发挥情况,分析风险管理现状,容易暴露一些比较深层次问题。

1 风险管理策划活动分析

风险管理策划活动通常是在厂或公司HSE体系办公室的指导下,由车间专门成立的HSE评价小组负责进行。小组成员应来自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班组长,有比较明确的职责,在实际策划活动中,正常状态下的作业、活动的风险管理策划,比较容易,但是,在异常状态下的作业、活动的风险管理策划,是薄弱环节,表现在策划活动、评价活动,往往成为安全专业人员的事,其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少。分析原因,主要是基层HSE评价小组个别成员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责任观念不强,风险评价技能欠缺,缺乏风险管理的自觉性。

2 组织与领导分析

组织职能是风险管理的根本职能。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对风险管理的组织与领导有明确要求,但是,在现行的风险管理组织领导机构中,“权责对等原则”和“才职相称原则”没有能够完全体现。

组织上权责对等的原则要求,管理者拥有一定权利,相应地必须负有相当责任,具体而言,就是“谁主管,谁负责”。目前,基层管理人员对此认识比较含糊,同时,没有建立对应的责任处罚、激励制度,或者有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容易导致一些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不愿参与风险管理活动。

风险管理工作绩效,通常取决于人的素质,组织中“才职相称原则”,强调人的实际工作才能与管理职务相适应。由于一些历史等原因,企业从事安全、环保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经验丰富是优势,但是,缺乏专业知识,使用现代化管理工具比较困难,直接影响了基层风险管理开展,一些协作单位(承包商)没有接触过风险管理,在工期紧、工作量大情况下,容易出现糊弄过关意识。

厂或公司HSE体系办公室作为指导部门,在风险管理中有特别作用,承担着相应的职责,HSE体系办公室人员多为兼职,活动时由其他部门临时抽调,办公室成员日常协商交流机会少,整体作用难以完全发挥。

3 控制职能分析

一般认为,控制是对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目标、计划得以顺利实现的管理活动。控制应遵循一套科学的程序,控制活动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控制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与其他职能交织在一起的,它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在风险管理中,控制职能主要是风险措施的控制,其目标是控制和削减作业、活动风险。对风险管理而言,风险控制的标准就是制定的风险削减措施,通过现场检查、检测、监督等活动,衡量措施的实施性与有效性,通过协商、交流、验证等手段纠正偏差。按照风险管理活动的不同阶段,风险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现场(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编制作业、活动程序、方案,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风险削减措施等属于事前控制;风险控制分析总结、分析事故原因等属于事后控制;现场(过程)控制为基层主管普遍使用,通过主管人员深入现场,指导、监督的活动。

在实践中,风险控制就是风险削减措施的落实与纠正,通常采用现场(过程)控制的方法,具有同步和适时的特点,要求主管人员素质比较高,有一定的权力,熟悉现场控制的标准,能把握关键过程,深入现场指导和监督,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控制手段。在实际工作中,作业环境经常发生变化,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作业人员素质存在差异,特别是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开车,装置检(维)修等的周期有时比较长,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责任单位多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风险削减措施落实不彻底,有漏洞,一些协作单位(外来承包商)现场指导、监督人员不到位,工作不得力,容易出现风险失控。

(4)、主要薄弱环节
通过对风险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状况分析,不难看出风险管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风险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属于表面层次,职能作业问题属于相对深层次,概括起来主要有:

1 风险管理活动方面

1)危害辨识的充分性和系统化问题

2)风险评价的合理性与偏差大的问题

3)风险控制的实施性与有效性问题

2 风险管理职能发挥方面

1)意识、经验、能力缺乏问题

2)权责不对称、才职不相称问题

3)协作、指导、监控薄弱问题

(5)、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作用,在实际工作应努力消除薄弱环节,按照通过解决本质问题,消除表面现象原则,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1 建立风险管理的培训机制,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参与风险管理的人员,包括协作人员(外来承包商)应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建立风险管理的培训机制,对风险管理的主管人员定期(1年1次)进行风险意识、危害辨识方法与风险评价技术、风险控制方法等管理技能培训;对长期协作人员(合格的外来承包商)同时实行定期(1年1次)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对于临时协作的主管人员实行短期(1天)培训;基层HSE评价小组定期(1月1次)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交流活动,分析同类装置、作业活动事故案例、审核、分析编制的风险评价报告,从而提高风险评价技能。

2 建立风险管理的协作机制,规范风险管理活动

与基层单位签订《风险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内部管理部门与单位之间风险管理责任、制定激励、约束办法;与协作单位(外来承包商)签订《检维修施工(作业)风险管理合同》,明确生产单位与承包商的风险管理权利、责任和考核,从而将风险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程序中,为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3 建立风险管理的指导机制,充分发挥HSE体系办优势

各级HSE体系办公室汇集了风险管理的精英,指导、监督基层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具有独特优势。指导工作可分为定期与随机两类,定期指导,主要协助基层单位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技术与方法问题;随机指导,则通过HSE体系办公室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重大风险管理过程,促进基层单位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同时注意指导、审查基层单位的风险评价报告,及时纠正失误。

4 改革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强化监督工作

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了风险管理的层次监控,通过总监、监督、监督员的活动进行。实践表明,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扁平化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是主流,多层次监控作用逐步弱化,风险管理监控应顺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实行垂直监控,将分散的监督工作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监控作用。

5 建立风险管理的权责对称机制,增强工作主动性

实践表明,权责不对称,风险管理难以深化。建立权责对称管理机制,关键应建立风险管理的管理责任制明确生产工艺过程、检维修施工作业过程风险管理的责任人,应分别由生产、工艺和设备、工程专业担任,充分体现“谁主管,谁负责”要求。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严格兑现,注意防止出现只罚不奖现象。

6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判别准则,提高风险等级的合理性

不同风险评价方法提供的判别准则都体现了该方法的特征,目前,许多企业所能搜集的相关数据非常有限。另外,不同企业作业环境、资源状况有相当差别,一个公司实行统一的判别标准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制定判别准则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能否满足现行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2)执行现有规程、制度、措施后风险可控情况

3)当前作业环境条件和系统允许情况

4)其他资源的可利用情况

5)实施削减措施的可能性

风险管理基本目的是通过对人和物的控制,确保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而财产的可再生性,以及资产保险活动,使财产损失的风险已经有所下降。因此,在确定风险大小时,应以对人的危害严重程度作为风险大小的首要判别依据。

(6)、结论
风险管理活动作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其先进性、科学性,已经广泛认可,但是,作为新的管理模式,在与传统管理的融合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通过结合企业现状,对风险管理过程及其职能发挥两方面原因分析、找出了一些改进对策,旨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绩效。

王源 马建玲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