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的测定

标 准 号: JB/T 4330-1999
替代情况: 替代 JB4330-86
发布单位: 国家机械工业局
起草单位: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
更新日期: 2008年10月05日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测试环境
  4 需测定的量与测量误差
  5 测量仪器
  6 机组的安装与运转
  7 基准体和测量表面
  8 声压级的测量
  9 测量表面平均声压级和声功率级的计算
  10 测试记录
  11 测试报告
  附录A(标准的附录) 测试环境的鉴定方法
  附录B(标准的附录) 基准体、测量表面及测点位置
  附录C(标准的附录) 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声压级的测量
  附录D(标准的附录) 空调机(器)噪声声压级的测量
  附录E(提示的附录) 记录表格及测试报告形式
  前言
  本标准是对JB 4330—86《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 工程法》进行的修订。
  原标准自1986年首次发布,在实施中尚有不妥之处,如两个反射面的测试方法,在实施中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与相关标准的协调,对内容作了适当的修改,并在标准附录中增加了声压级的测量。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E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B 4330—86。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孟昭明、林泽安。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反射平面上自由场条件下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方法;附录C(标准的附录)给出了噪声声压级的测量方法;附录D(标准的附录)给出了空调机(器)噪声声压级的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由工厂组装出厂的制冷和空调设备及部件(以下统称机组)。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785—1983 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及测试方法
  JJG 176—1984 声校准器检定规程
  JJG 188—1984 声级计检定规程
  3 测试环境
  3.1 反射平面
  反射平面应是由混凝土、沥青、水磨石或其它类似的坚实材料构成的平整表面,尺寸应大于测量表面在其上的投影。
  3.2 合适的测试环境
  机组应在一个反射平面上的半空间内进行噪声测试。理想的测试环境是除了规定的反射平面以外,没有其它反射物。附录A(标准的附录)给出了测试环境的鉴定方法。
  4 需测定的量与测量误差
  4.1 需测定的量
  A计权声功率级和其中心频率在125Hz和8000Hz之间的七个倍频程声功率级。
  4.2 测量
  A计权声功率级的标准偏差约为2dB。倍频程声功率级的标准偏差见表1。
  表1
  

  5 测量仪器
  5.1 概述
  测试仪器使用GB/T 3785中规定的Ⅰ型或Ⅰ型以上的声级计,以及精度相当的其它测试仪器。声级计或其它测试仪器与传声器之间应使用延伸杆或延伸电缆。倍频程分析仪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5.2 校准
  每次测量前、后应用准确度优于±0.5dB的声级校准器在一个或多个频率上对整个测试仪器系统进行校准,声级校准器应按JJG 176定期检定。声级计及其它测试仪器应按JJG 188定期检定。
  6 机组的安装与运转
  6.1 机组的安装
  固定式机组应按有关技术条件要要求进行安装,移动式机组应直接放置在反射地面上;所有的部件都应安装完整。但不应额外增加隔振、隔声和吸声部件。
  6.2 机组的运转
  机组应在稳定工况下连续运转,对不同的机组作如下规定:
  a) 对于制冷压缩机、压缩冷凝机组应在有关标准规定的名义制冷工况下运转。
  b) 对于房间风机盘管空调器、风冷冷凝器等,可仅在风机运转的状况下测试。
  c) 其它机组运行工况按有关机组试验方法的规定。
  7 基准体和测量表面
  7.1 基准体
  基准体是一个恰好包络被测机组并终止于反射平面上的最小矩形六面体。确定基准体时,对于机组上凸出的小部件(如连接管、拉手等)不予考虑。
  7.2 测量表面
  测量表面分为半球测量表面和矩形六面体测量表面[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的图B1和图B2]。
  7.2.1 半球测量表面
  a) 对于全封闭、半封闭制冷压缩机及尺寸较小的其它机组,选用半球测量表面。
  b) 半球测量表面的中心就是基准体几何中心在反射平面上的投影,半球测量面的半径r应不小于特性距离d0的两倍,特性距离d0按式(1)计算:
  

  半球面半径r优先选取1m或2m。如果d0大于1m,则应选用7.2.2所述的矩形六面体测量表面。
  c) 半球测量表面面积按式(2)计算:
  S1=2πr2 ……………………………………(2)
  式中:S1——半球测量表面面积,m2
  r——半球测量表面半径,m。
  7.2.2 矩形六面体测量表面
  矩形六面体测量表面是位于反射平面上的与基准体几何相似的矩形表面。测量表面与基准本对应面应平行且相距为d。测量距离d的规定按附录A。优先选用的测量距离为1m。
  测量表面面积按式(3)计算:
  S2=4(ab+ac+bc) ……………………………………(3)
  式中:S2——测量表面面积,m2
  a、b——测量表面长、宽的一半,m;
  c——测量表面的高,m。
  8 声压级的测量
  8.1 背景噪声
  8.1.1 下列情况之一,仅需在一个测点位置上测定背景噪声:
  a) 背景噪声声压级比机组噪声声压级低10dB以上;
  b) 背景噪声源远离试验场地;
  c) 基准体最大尺寸小于1m。
  否则,应在每一个测点位置上测量背景噪声。
  8.1.2 背景噪声按表2进行修正,本标准要求测得的机组噪声声压级与背景噪声声压级之差应不小于6dB。
  表2 dB
  

  8.2 风速
  测试时测点附近的风速应小于6m/s(相当于4级风)。当风速大于1m/s时应使用风罩。
  8.3 测点位置
  8.3.1 所有的测点位置都应在7.2所确定的测量表面上,附录B中图B1和图B2给出了测量表面上测点位置,表B1和表B2给出了各测点的坐标。
  8.3.2 半球测量表面上共布置10个测点(见图B1和表B1)。
  8.3.3 矩形六面体测量表面上的测点分为基本测点和附加测点,基本测点为9个,附加测点为8个(见图B2和表B2)。
  8.3.4 在下列情况下需附加测点:
  a) 基准本的任一边大于2d(d为测量距离);
  b) 基本测点上测得的声压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超过测点数;
  c) 当被测机组很大或选用较小的测量距离时,应继续增加附加测点,使测量表面上测点间距不超过2d,并均匀地分布。
  8.3.5 测点数的减少
  对某种型式的机组,如果通过测试表明减少若干测点测定的声功率级与基本测点上测定的声功率级之差在±1dB之内,则可以适当减少测点数。
  8.4 测量
  测量的传声器应正对被测机组方向。声级计应采用“慢”时间计权特性测量。当声级计指针摆动不大于±3dB时,取观测时最大与最小声压级的平均值。A计权和中心频率大于160Hz的倍频程,观测时间至少为10s;中心频率小于160Hz的倍频程,观测时间至少为30s。
  当声级计指针摆动大于±3dB时,则:
  a) 应当使用具有较长时间常数的模拟仪器或数字积分式声级计进行测量:
  b) 对周期变化的非稳态噪声,用声级计的“慢”时间计权特性测量,将一个周期内声压级及持续时间记录下来,计算一个周期的能量平均值。
  8.5 测量环境的修正
  当测量环境中有不必要的反射物存在时,则对测量结果应加以修正,确定环境修正值K的方法见附录A。
  9 测量表面平均声压级和声功率级的计算
  9.1 表面平均声压级的计算
  

  9.2 声功率级的计算
  声功率级按式(5)计算:
  

  10 测试记录
  测试记录应包括如下内容,推荐的记录表格形式见附录E(提示的附录)。
  10.1 被测机组
  a) 机组的型号、名称,制造厂和出厂编号及其它有关参数;
  b) 机组的测试工况参数。
  10.2 声学环境
  应记录反射平面情况、测试室体积、总表面及吸声处理情况,并绘制声源位置示意图。对室外测量应记录风速、测点离最近的反射物的距离等情况。
  10.3 测试仪器
  a) 仪器的型号、名称、制造厂和出厂编号;
  b) 仪器检验的日期和部门。
  10.4 声学数据
  a) 基准体尺寸、测量表面的尺寸和表面积;
  b) 测点位置,并绘制测点位置示意图;
  c) 各测点上A计权或倍频程声压级;
  d) 背景噪声声压级和相应的修正值,按附录A确定的环境修正值K;
  e) 测量表面平均A计权或倍频程声压级及计算得到的声功率级。
  10.5 气象条件
  温度、相对湿度和大气压力。
  10.6 测试人员、时间、地点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11 测试报告
  测试报告包括如下内容,推荐的测试报告表格形式见附录E。
  a) 机组型号、名称、制造厂和出厂编号;
  b) 测试工况;
  c) A计权声功率级及倍频程声功率级;
  d) 报告应注明是根据本标准进行测定的。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测试环境的鉴定方法
  A1 概述
  本附录规定了用绝对比较法和混响时间法确定环境修正值K。
  A1.1 在下列情况下可不进行环境修正(即K=0):
  a) 距任一测点位置10m之内没有反射物的室外场地;
  b) 按有关标准鉴定合格的半消声室。
  注:声反射物主要指建筑物和一些较大的设备,对于靠近声源的障碍物的宽度(如桩、柱子的直径)大于它距声源距离的十分之一时,则认为是声反射物。
  A1.2 环境修正值K
  a) 本标准要求环境修正值K不大于2dB;
  b) 如测得K值大于2dB,可采用吸声措施或适当减少测量距离来减小环境修正值。但测量距离应不小于0.5m;
  c) 当K值大于2dB且小于7dB,按本标准给出的测试程序测定A计权声功率级,如用于同类机组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中声功率级的比较,其标准偏差不大于3dB。
  A2 绝对比较法
  A2.1 方法
  

  声功率级按式(5)计算(式中令K=0),则K值由式(A2)求得:
  K=LW-LW0 ………………………………(A2)
  式中:K——环境修正值,dB;
  LW——现场测得的标准声源的声功率级(不需要环境修正项),dB(基准值为1pW);
  LW0——标准声源标定的声功率级,dB。
  A2.2 标准声源的放置
  根据不同情况,标准声源的放置分替代法、顶置法和侧置法三种。
  a) 替代法
  当被测机组能从测试场地移开时,采用替代法。标准声源放置点为基准体几何中心在反射面上的投影;
  b) 顶置法和测置法
  对现场安装的机组,不能从测试场地移开时,可采用顶置法或侧置法进行现场测试。顶置法是将标准块源放置在被测机组的顶面上;侧置法是将标准块源放置在机组各侧面的中间。采和顶置法或侧置法时,机组表面应是完全声反射的。当需要用其它物件支承标准声源时,支承物表面应不大于标准声源底部的尺寸。
  A3 混响时间法
  本方法适用于形状近似于立方形的室内环境(最大与最小尺寸之比小于3),环境修正值按式(A3)计算:
  K=10lg[1+4/(A/S)] ……………………………………(a3)
  式中:K——环境修正值,dB;
  S——测量表面面积,m2
  A——房间的总吸声量,m2
  房间的总吸声量通过测量混响时间获得,按式(A4)计算:
  A=0.16(V/T) …………………………………………(A4)
  式中:V——房间的容积,m3
  T——倍频程混响时间,s。
  混响时间的测量参见有关标准,当采用本方法时,A计权声功率级由第A4章的方法合成。
  A4 倍频程声功率级合成A计权声功率级的方法
  倍频程声功率级合成A计权声功率级按式(A5)计算:
  

  表A1 倍频程中心步频的A计权衰减量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基准体、测量表面及测点位置
  B1 半球测量表面上测点位置见图B1及表B1。
  

  图B1
  表B1
  

  B2 矩形六面体测量表面及测点见图B2和表B2。
  

  图B2
  表B2
  

  附录C
  (标准的附录)
  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声压级的测量
  C1 适用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声压级的测量方法。
  C2 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为一个反射平面上的半自由声场,被测机组的噪声与背景噪声之差应为6dB以上;若不能满足时,可采用隔声措施降低背景噪声;对于小于10dB的,应按8.1.2进行修正。
  C3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应符合5.1的规定,并按5.2进行校准。
  C4 机组的安装与运转
  机组的安装按6.1的规定,并按6.2的要求运转。
  C5 测点位置
  按8.3.3规定的1~4点的位置点,当机组高度不超过1m时,其测点高度为1m;当机组高度大于1m时,其测点高度为1.5m。对于大型机组,可按8.3.4的规定增加附加测点,其测点高度为1.5m。当某测点处于机组的出风口或冷却风扇位置处,风速大于4级时,可在偏离风口45℃处进行测量。
  C6 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按8.1、8.2和8.4的规定进行。
  C7 声压级的计算
  按式(4)计算机组的平均声压级。
  附录D
  (标准的附录)
  空调机(器)噪声声压级的测量
  D1 适用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空调机(器)的噪声声压级测定方法。
  D2 测试环境
  测试环境应为反射平面上的半自由声场,被测机组的噪声与背景噪声之差应为6dB以上;对于小于10dB的,应按8.1.2进行修正。
  D3 测量仪器
  测试仪器应符合5.1的规定,并按5.2进行校准。
  D4 运行条件
  机器应按有关技术条件要求安装在台架上。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下稳定运行,运行条件应接近技术条件规定的工况条件下运行。但分体式机组在制冷循环的噪声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也可采用通风状态下测定室内机组噪声。对于带有调速装置的机组,应分别测量各档的噪声。
  D5 测点位置
  D5.1 室内侧
  在图D1~图D7所示的位置进行测量,机组应在调至最大噪声点的工况下进行测量。
  a) 立柜式空调机(制冷量小于或等于28000W),见图D1。
  

  图D1 立柜式
  b) 制冷量大于28000W的立柜式空调机,取正面和两侧面三个测点,距离为1m,高度为1m,三点读数按式(4)进行平均,见图D2。
  

  图D2 立柜式
  注:对带风管的机组,应在排风侧连接带2m长阻尼器的风道,加额定的机外静压进行测定。
  c) 吊顶式,见图D3。
  

  图D3 吊顶式
  d) 挂壁式,见图D4。
  

  图D4 挂壁式
  e) 天花板埋入式(暗装),见图D5。
  

  图D5 天花板埋入式(暗装)
  样机状态;
  在安装了吸入面板、吸气风道的状态下,为避免排风的影响,应接入一个2m长的阻尼风道,给排风道加一个额定的机外静压。
  f) 天花板埋入式(明装),见图D6。
  

  图D6 天花板埋入式(明装)
  g) 天花板埋入式(辅助风道),见图D7。
  测定位置在垂直机体下方的中央。
  

  D7 天花板埋入式(辅助风道)
  样机状态:
  分别在排风口加2m、进气口加1m辅助阻尼风道,排风口加额定的机外静压,调节静压使测定在不受影响的状态下进行。
  D5.2 室外侧
  a) 测出风
  在机组正面和两侧面,距机组1m(见图D8),其测点高度为机组高度加1m的总高的1/2处三个测点,并按式(4)进行平均。
  

  图D8 平面图
  b) 顶出风
  在机组四面、距机组1m处(见图D9),其测点高度为机组高度加1m的总高度的1/2处四个测点。
  

  图D9 平面图
  D6 测量方法
  按8.1、8.2和8.4的规定进行,并按式(4)计算平均声压级。
  附录E
  (提示的附录)
  记录表格及测试报告形式
  E1 记录表格形式见表E1:
  表E1 噪声测试记录
  

  表E1(完)
  

  E2 测试报告的形式见表E2:
  表E2 噪声测试报告
  下列测量是按JB/T 4330—1999进行的。 基准声功率:1pW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