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是父母和孩子的期盼

作者:李红元  
评论: 更新日期:2025年06月09日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安全这个词就时刻萦绕在耳边。每次出门的时候,父母总要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年轻的我那时候总认为他们太过唠叨,从来没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现在自己也成为一父亲,整天对孩子重复着父母那时候的话,我才渐渐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每当休假和孩子同行的时候,我常会这样告诫孩子:“小心,别走井盖。”虽然井盖很牢固,但我还是忍不住这样去提醒他,因为安全重于泰山。安全这个词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在我们风电行业,安全尤为重要。

在社会是一名风电行业的工作者,在公司是一名运维工程师,在家庭是儿子,是父亲,也是丈夫;多重身份的我,更应扛起岗位职责、家庭责任,守牢安全的底线。

《心之力》中曾讲到:“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

安全亦是如此,安全意识是班组稳定的基础,在降低作业风险、提升工作效率、促进班组协作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能够降低个人不良习惯、惰性心理引发的风险概率。安全不仅仅是行为要求范围的界定,更是一种内在的坚守,坚守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不间断的提升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言:“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治病如此,隐患排查亦然。防范化解风险,防范在先,强调的也是“治未病”之术。长期以来,大家在隐患排查时都习惯运用因果关系的简单思维,导致预防性的、前瞻性的工作措施缺失,更多的是扮演“消防员”救火的角色,并习惯于“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有个别人的人在他人发生的事故教训中以一种旁观者心态“看戏”,把别人惨痛教训当作“剧本”来看,当闲聊的“谈资”,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把自己摆进去、没有剖析事故发生的根源,对于这一剂“预防针”置若罔闻,错过了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机会。

无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形而上学、就事论是属于愚者的习惯,如同机器人讲话——有口无心。一旦事故发生在自己身边才仿佛如梦初醒,这样会让个人的安危永远存在于无数新的教训、新的处罚、新的规章的怪圈当中。做好安全工作,一定要按照系统化思维去预防事故,摒弃事后解决的惯性思维,树立关口前移的超前意识,时刻绷紧安全责任之弦,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任何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学会在事故发生前动手“预防”,而不是一味被动地“亡羊补牢”。这需要从整体上转变观念,由传统“管事故”的安全管理向重视“管源头”的隐患排查治理提升;也需要责任链条不断裂、责任之心足够强。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已病防变”不可拖。如果得了感冒,就得及时看病吃药,千万不能任由其演变成肺炎,小问题要及时治疗阻断。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能置身事外。要用好“杞人忧天”的“望远镜”,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运用系统思维、综合分析、科学谋划,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觉,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把对策制定得更周全。用好隐患排查的“放大镜”,利用“三张清单”查大风险,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对查出的隐患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同时也要像调查事故一样把隐患产生的内在原因调查清楚,把“敌情”分析准,对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实行闭环管理,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把每一项隐患整改到位。用好排险除患的“显微镜”,把安全生产责任压实到每一名员工,“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运维人员身处生产最前沿,对每一台风电机组、每一作业流程环节都了如指掌,他们最能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哪个环节有异常,哪个设备运转有问题,哪个人存在违规行为等等,要从制度上、责任上落实他们发现隐患、报告隐患、消除隐患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不让小隐患酿大事故。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