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 车轮和轮胎

标 准 号: GB/T 15028.2-1994
替代情况: 替代 $False$
发布单位: 国家技术监督局
起草单位: 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标准化研究所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
更新日期: 2008年03月07日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两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车轮及轮胎的坐标系、变量、作用力、系数和作用力矩的专用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两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其它摩托车亦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 6326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GB/T 15028.1 摩托车操纵稳定性术语 坐标系和运动

3 轮胎坐标系和变量 tyre axis system and variables

3.1 车轮平面 wheel plane
垂直于车轮回转轴的轮胎中心平面。
3.2 车轮中心 wheel centre
车轮平面与车轮回转轴线的交点。
3.3 轮胎印迹理论中心 conventional centre of tyre contact
车轮回转轴线在路面平面上的投影与车轮平面的交点。
3.4 轮胎印迹几何中心 geometrical centre of tyre contact
路面与轮胎印迹面积的几何中心。
3.5 轮胎印迹有效中心 effective centre of tyre contact
路面与轮胎印迹面积内的压力中心。当车轮侧倾时,轮胎印迹有效中心沿侧倾方向移动。
注:由于作用力引起轮胎变形,轮胎印迹有效中心不一定就是轮胎印迹几何中心。
3.6 轮胎水平坐标系 horizontal tyre axis system(xt,yt,zt
按GB/T 15028.1中的规定(见图1)。
3.7 外倾角 camber angle(γ)
车轮平面与垂直平面间的夹角(见图1)。
3.8 轮胎侧偏角 tyre slip angle(α)
轮胎印迹理论中心的车轮前进方向与x1轴间的夹角(见图1)。
3.9 滑动率 slip ratio(S)
路面与轮胎的相对速度与轮胎圆周速度的比值(驱动时)。路面与轮胎相对速度与车辆前进速度的比值(制动时)。
驱动时

制动时

式中:S─滑动率;
α─侧偏角,rad;
Vtx─车轮中心的前进速度,m/s;
Vtc─车轮中心处的轮胎印迹理论中心的圆周速度,m/s。

4 轮胎上的力及其系数 forces applied to tyres and their coefficients

4.1 轮胎垂直载荷 tyre vertical load
路面平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在zt轴上的分力(见图1)。
4.2 轮胎侧向力 tyre lateral force
路面平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在yt轴上的分力(见图1)。
4.3 轮胎纵向力 tyre longitudinal force
路面平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在xt轴上的分力(见图1)。
4.4 轮胎垂直刚度 tyre vertical stiffness
当外倾角为0°时,轮胎印迹理论中心与车轮中心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的单位增量所对应的垂直载荷的增量。
4.5 轮胎侧向刚度 tyre lateral stiffness
当外倾角为0°并承受规定的载荷时,车轮中心相对于支承面在yt轴方向上位移的单位增量所对应的轮胎侧向力的增量。
4.6 驱动力 driving force
由实际作用的驱动力矩在xt 轴正方向上产生的轮胎纵向力。
4.7 制动力 braking force
由实际作用的制动力矩产生的负轮胎纵向力。
4.8 锥形力 conictity force
当外倾角和轮胎,侧偏角为0°时,其方向(相对于水平轮胎坐标系)随车轮回转方向变化而变化的轮胎侧向力。
4.9 偏转力 plysteer force
当外倾角和轮胎侧偏角为0°时,其方向(相对于水平轮胎坐标系)不随车轮回转方向变化而变化的轮胎侧向力。
4.10 外倾力(外倾推力)camber force(camber thrust)
当轮胎侧偏角为0°时,并已减去锥形力与偏转力时,作用于轮胎上并产生外倾角的轮胎侧向力。
4.11 侧偏力 cornering force
当外倾角为0°时,路面平面作用于车轮并使轮胎产生侧偏角的水平分力。其方向垂直于车轮前进方向(见图2)
4.12 轮胎横向力 tyre side force
当外倾角为0°时,并已减去锥形力与偏转力时的轮胎侧向力(见图2)。
4.13 牵引力 tractive force
在轮胎印迹有效中心处,车轮前进方向上的轮胎力的向量合力。牵引力等于轮胎纵向力乘以轮胎侧偏角的正弦之和。
4.14 牵引阻力 drag force
等于负的牵引力(见图2)。

4.15 滚动阻力 rolling resistance
按GB 6326中10.14的规定
4.16 滚动阻力系数 rolling resistance coefficient
滚动阻力与轮胎垂直载荷之比。
4.17 外倾刚度 camber stiffnes
轮胎侧向力变量与外倾角变量之比(通常指在外倾角和侧偏角为0°时的测定值)。
4.18 外倾刚度系数 camber stiffness coefficient
轮胎自由直线滚动时外倾刚度与垂直载荷之比。
4.19 侧偏刚度 cornering stiffness
轮胎侧向力变量与侧偏角变量之比(通常指在轮胎侧偏角和外倾角为0°时的测定值)。
4.20 侧偏刚度系统 cornering stiffness coefficent
轮胎自由直线滚动时,侧偏刚度与垂直载荷之比。
4.21 轮胎拖距 pneumatic trail
轮胎印迹理论中心与轮胎横向合力作用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4.22 轮胎滞后 tyre lag
由于轮胎的侧偏角或外倾角变化引起的轮胎侧向力变化的延迟。
4.23 衰减距离 relaxation length
轮胎滞后期间行驶的距离。
注:通常将当轮胎侧偏角和(或)外倾角由0°阶跃变化时,轮胎侧向力变化到稳态值的63.2%时,轮胎滚动的距离定义为衰减速距离。

5 轮胎力矩 moments applied to tyres

5.1 倾覆力矩 overturning moment
由路面平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矩,在xt轴方向上的分量。
5.2 滚动阻力矩 rolling resistance moment
由滚动阻力产生的轮胎力矩,在yt轴方向上的分量。
5.3 外倾力矩 camber torque
当轮胎侧偏角为0°时,由路面平面作用于车轮上并产生外倾角的一些力矩在zt轴方向上的分量。
5.4 回正力矩 aligning torque 
使轮胎绕zt轴回转的轮胎力矩的分量。

附 录 A
中文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序)
(补充件)

C

侧偏刚度…………………………………………………………………………4.19
侧偏刚度系数……………………………………………………………………4.20
侧偏力……………………………………………………………………………4.11
车轮平面……………………………………………………………………………3.1
车轮中心……………………………………………………………………………3.2

G

滚动阻力…………………………………………………………………………4.15
滚动阻力矩…………………………………………………………………………5.2
滚动阻力系数……………………………………………………………………4.16

H

滑动率 S……………………………………………………………………………3.9
回正力矩……………………………………………………………………………5.4

L

轮胎侧偏角 a………………………………………………………………………3.8
轮胎侧向刚度………………………………………………………………………4.5
轮胎侧向力…………………………………………………………………………4.2
轮胎垂直刚度………………………………………………………………………4.4
轮胎垂直载荷………………………………………………………………………4.1
轮胎横向力………………………………………………………………………4.12
轮胎力矩………………………………………………………………………………5
轮胎上的力及其系数…………………………………………………………………4
轮胎水平坐标系 xt,yt,zt…………………………………………………………3.6
轮胎拖距…………………………………………………………………………4.21
轮胎印迹几何中心…………………………………………………………………3.4
轮胎印迹理论中心…………………………………………………………………3.3
轮胎印迹有效中心…………………………………………………………………3.5
轮胎滞后…………………………………………………………………………4.22
轮胎纵向力…………………………………………………………………………4.3
轮胎坐标系和变量……………………………………………………………………3

P

偏转力………………………………………………………………………………4.9

Q

牵引力……………………………………………………………………………4.13
牵引阻力…………………………………………………………………………4.14
倾覆力矩……………………………………………………………………………5.1
驱动力……………………………………………………………………………4.6

S

衰减距离…………………………………………………………………………4.23

W

外倾刚度…………………………………………………………………………4.17
外倾刚度系数……………………………………………………………………4.18
外倾角 γ…………………………………………………………………………3.7
外倾力(外倾推力)………………………………………………………………4.10
外倾力矩……………………………………………………………………………5.3

Z

制动力………………………………………………………………………………4.7
锥形力………………………………………………………………………………4.8

附 录 B
英文索引
(补充件)

A

aligning torque…………………………………………………………………5.4

B

braking force……………………………………………………………………4.7

C

camber angle γ……………………………………………………………………3.7
camber force (camber thrust)…………………………………………………4.10
camber stiffness………………………………………………………………4.17
camber stiffness coefficient…………………………………………………4.18
camber torque……………………………………………………………………5.3
conicity force……………………………………………………………………4.8
conventional centre of tyre contact…………………………………………3.3
cornering force…………………………………………………………………4.11
cornering stiffness……………………………………………………………4.19
cornering stiffness coefficient……………………………………………4.20

D

drag force………………………………………………………………………4.14
driving force……………………………………………………………………4.6

E

effective centre of tyre contact………………………………………………3.5

F

forces applied to tyres and their coefficients……………………………4

G

geometrical centre of tyre contact……………………………………………3.4

H

horizontal tyre axis system xt,yt,zt…………………………………………3.6

M

moment applied to tyres……………………………………………………………5

O

overturning moment………………………………………………………………5.1

P

plysteer force………………………………………………………………………4.9
pneumatic trail……………………………………………………………………4.21

R

relaxation length………………………………………………………………4.23
rolling resistance……………………………………………………………4.15
rolling resistance coefficient………………………………………………4.16
rolling resistance moment………………………………………………………5.2

S

slip ratio S………………………………………………………………………3.9

T

tractive force…………………………………………………………………4.13
tyre axis system and variables…………………………………………………3
tyre lag…………………………………………………………………………4.22
tyre lateral force………………………………………………………………4.2
tyre lateral stiffness…………………………………………………………4.5
tyre longitudinal force…………………………………………………………4.3
tyre side force…………………………………………………………………4.12
tyre slip angleα…………………………………………………………………3.8
tyre vertical load………………………………………………………………4.1
tyre vertical stiffness…………………………………………………………4.4

W

wheel centre………………………………………………………………………3.2
wheel plane………………………………………………………………………3.1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慧荣、高郁冬。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