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氨气中毒实例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5月22日

  实例2  地处虹口区的上海某食品厂于1988年初因基建施工,临时铺设一根通1000吨冷库的液氮输送管道。9月30日上午10时05分,该管道在穿墙的管段部分发生断裂,至11时左右抢关阀门的1小时内,约有7吨液氨以10kg/cm2的压力向外冲出,厂区氨气弥漫,并累及周围居民区。医疗救护及消防部门接到报告后最先赶到现场,先救出被困职工、关闭阀门,后用消防龙头喷水抑气,使环境空气污染逐渐得到控制。
  经市和区卫生监督监测机构于当日上午11时45分对厂区不同距离环境氨气浓度的监测,距事故点约10米处氨气的浓度为200.0~586.7mg/m3、30米处为40.0~93.0 mg/m3;中午12时45分监测,分别为96.0~108.0 mg/m3和20.0~24.0 mg/m3。
  受害职工和居民共31人,分送五家市、区有关医疗机构救治。其中该厂职工10人、居民21人,年龄最大77岁、最小为出生仅24天的婴儿,症状严重的4人(均为该厂职工、)其中1人为怀孕7个月的女工。
    输送危险化工品的管道不执行定期巡检制度,查找安全隐患,并及时加以维修,此为该起氨泄漏工厂和环境、危及人群健康事故的主要起因。

  实例3  地处闵行地区的市机电局所属的上海某机器厂,于1982年6月21日下午2时30分,检修工许某(男,24岁)进冷饮室为冷冻机加致冷剂氨水时,由于加药用的橡胶管老化破裂,吸入大量氨气。出现咽喉部充血、胸闷、气急等一系列中毒症状。经区级医院职业病科诊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输液橡胶管没有严格的安全性测试和定期更换的制度,由于老化破裂而致中毒的事故屡有发生,本厂的冷冻机加氨中毒事故也属此列。

  实例4  上海某溶剂厂的检修工朱某(男,30岁),于1982年11月30日上午9时在冷库检修冷冻机时,因机内留有氨的残液,拧开螺丝后,氨气逸出而经呼吸道吸入,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咯出泡沫样痰等症状,并有面部皮肤局部灼伤。送市有关职业病专业机构诊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检修冷冻机前,对机内有否残液不作测试,在不明安全性的情况下盲目拆卸机件行检修作业,且无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必然会发生中毒事故。

  实例5  1982年3月15日下午2时,上海某化工厂在将液氨灌装入槽车时,槽车上方回气管(橡胶材料)突然爆裂,当即大量氨气外逸,现场灌装工均出现流泪、咳嗽等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送医院急救,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7例、氨气吸入2例。这些患者分属五个单位,可见该起事故影响范围之广。
  事故原因主要是:灌装作业前未巡视检修管道设备,橡胶管老化,且灌装工均未佩带防毒面具而引起事故。厂方应建立设备定期检修制度,输液用橡胶管应作定期强制性耐压试验,为防老化应定期更换,灌装工人应配备防护用品并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实例6  1982年7月14日上午10时,上海某染料化工厂的合成氨车间,液氨槽在放液氨时,由于橡胶管老化,接口处受压发生脱落,使大量液氨溢出,操作工卢某(女,20岁)在未佩带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在现场处理外逸事故,即发生咳嗽、咽喉充血等症状,经医院救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事故原因,操作工在生产作业前未对老化的皮管进行检查和更换,在处理外逸事故时也未佩带防毒面具而引起中毒。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