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同华煤矿“5·30”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救援案例分析

  
评论: 更新日期:2022年03月31日

2009年5月30日10时49分,重庆松藻煤电公司同华煤矿川九公司第九项目部承建的同华煤矿三区施工+100m安稳皮带斜井揭穿K36.煤层过石门时,发生一起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131人被困。本次事故救援共调动7个中队、13个救护小队、130名指战员,经过10h的连续作战,抢救出101名遇险人员、30名遇难人员,圆满地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

一、矿井概况

同华煤矿地处重庆市綦江县安稳镇,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104/a,全矿有员工1187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齐全。矿井地质构造复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3层,自下而上分别为K1、K3b、K6煤层,煤层倾角为25°~42°。其中:K3b煤层为全区可采的强突出煤层,平均煤厚为2.66m;K1煤层为弱突出煤层,平均煤厚为0.8m;K6煤层为弱突出煤层,平均煤厚为0.9M。主要开采K1、Kb煤层。矿井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出等级为2.47D。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64.44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15.06m3/t;矿井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2.64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4.7m3/t。矿井分为一、二、三区。一、二区为生产区,三区为准备区,事故发生在三区,一区保护煤层至2010年全部开采结束,保护层工作面结束后接替三区保护层(K1)工作面。

二、事故发生经过

2009年5月30日10时58分,同华煤矿调度室命令:“+100m三区大巷安稳斜井过K3石门爆破发生煤与瓦斯突出,遇险遇难人员不详”。接警后,同华煤矿救护中队8名救护指战员在队长带领下,于11时15分到进风斜井,立即组织救援力量展开侦察与施救。

三、事故处理经过

(一)初次侦察及方案制订

侦察情况为:同华煤矿三区安稳斜井煤与瓦斯突出,高瓦斯浓度波及3号回风上山、+270m大巷、+270m回风联络巷、+352m回风大巷,造成整个回风系统瓦斯浓度高达60%,氧气浓度7%,同时+100m三区大巷的高浓度瓦斯逆流波及+100m变电所、人行下山、轨道下山等,通风设施完好,通风正常,在回风系统的风筒漏风处、压风管漏风处,水沟旁和进风系统中发现多名幸存者,在回风系统中的遇险遇难人员的身上发现有打火机、火柴,穿化纤衣服等现象。

11时40分,松藻煤电公司救护大队接到总调度室的命令,立即组织救援力量,调动松藻煤矿3个小队25人,渝阳煤矿3个小队24人,打通一矿2个小队17人,直属中队13人,石壕矿3个小队28人,逢春煤矿2个小队15人,共7个中队、13个小队、130名指战员,于12时8分先后奔赴同华煤矿风井,展开了联合抢险救灾,根据侦察情况和通风系统示意图制订了现场施救方案,第一次确定了7条侦察与搜救路线,由副大队长任井下现场总指挥,对同华煤矿三采区进行全面侦察和搜救。

(二)方案实施

1.第一次灾区侦察施救

第一组:11时15分,同华煤矿救护队到进风斜井后,立即进入+350m水平,在进入风门后200m处,发现30名昏迷的遇险者,有的横躺在轨道上、水沟里,口鼻流血、情绪失控。救援指挥部立即决定将救护人员分为3人一组将遇险者送到风门处,对缺氧严重的伤员用苏生器进行苏生,连续工作,直到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救援人员赶到,把30名遇险人员救出。救护队继续进行搜索,在进入风门300多米处,发现5名遇难人员(1号遇难者顺巷道头朝南呈侧卧姿势,2号和3号遇难者头朝北侧卧倒在一起,4号遇难者头朝水沟俯卧横在钢轨上,5号遇难者顺巷道头朝南呈仰卧姿势)。救援人员遵守“先活后死、先重后轻、先易后难”的抢救原则,分别进行标记继续前进,当行至风门以里400m处,有9人处于昏迷状态,救护人员采取不同的施救措施,将遇险人员送至地面,再次返回井下,此时,救援人员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体力严重透支,在指挥员带领下继续搜救,当行至风门以里600m时,发现1名(6号)遇难者,指定3人用担架送出并原路返回,在人行下山绞车房发现4名(7~10号)遇难者,再绕过绞车房又发现4名遇险人员,给他们佩戴自救器后,由救护队护送升井。

第二组:12时25分,松矿救护中队到达进风斜井后,3个小队25人进入,对区域+270m南北水仓进行侦察,在+270m下山发现有4名(11~14号)遇难者,在下山落平处发现有1名(15号)遇难者倒在水仓的水面上,检测该地点瓦斯浓度为25%,在+270m北面大巷发现有10名(16~25号)遇难者,横七竖八倒在一起,在扒渣机旁发现1名遇第六章煤矿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救援典型案例分析101

难者(26号)。

第三组:12时18分,渝阳救护中队到达事故矿井后,由中队长带队经+352m大巷→轨道下山(压风管大量漏气)→+270m水平(压风管大量漏气),在+270m回风联络巷发现5名遇险者、1名(26号)遇难者,立即给遇险者佩用自救器及苏生器呼吸阀面罩,用担架固定后送往地面。

第四组:13时50分,石壕救护中队赶到事故矿井,由中队长带队11人进入侦察,经+352m水平→人行下山→+190m水平,在+190m水平发现有15名遇险人员(有2人伤势较重),将遇险人员送至地面。

第五组:12时25分,直属中队到达事故矿井进风斜井后,由副大队长带领9名指战员入井,沿途经+352m水平→轨道下山→+270m水平,分为2个组。一组进入+270m水平,另一组进入+190m水平。+270m水平小组在侦察过程中发现6名遇险人员,立即组织救援,给他们佩用自救器后护送到地面;+190m水平小组在+190m车场发现有2名(27号、28号)遇难者后原路返回。

第六组:12时30分,松藻中队从+100m茅口大巷进入侦察和救人,在大巷救出5名遇险人员,在变电所发现2名(29号、30号)遇难者。因+100m转载煤仓以里两组正反向风门是开启的,距掘进头回风口以里约20M的地方,监测CH4浓度为96%、02浓度为2%,煤粉堆积约60cm,无法继续前进,救护队员按原路返回。

第七组:12时50分,打通一矿中队由书记带队沿+352m水平进行搜索,进入风门后300m发现5名遇难人员(1~5号),监测该点CH4浓度为23%,继续前进到达箕斗上山,再搜索到出矸井口,侦察结束后原路返回。

5月30日21时40分,整个搜救过程结束。救护大队共出动7个救护中队、12支救护小队、130名救护指战员。在搜救过程中,救出遇险人员74名、遇难人员30名,引导、护送27人升井(图6-7)。

2.第二次灾区侦察找人

在第一次搜救后,因矿井统计井下人员有误,指挥部决定再次对井下进行地毯式搜救。5月30日16时30分,救护大队组织5个小队共30名救护指战员分成5个组再次进行灾区侦察和搜救。

3.搬运遇难人员

30日23时30分,救护大队共组织8个小队70名救护指战员分成4个组分区段搬运遇难人员至+352M大巷,统一停放,并于31日5时50分,将遇难人员全部运至地面。

第一组:搬运+190m大巷2名遇难者至+352m大巷进风巷。

第二组:搬运+270m大巷和三区回风联络巷共16名遇难者至+352m大巷,最后统一搬运遇难者至+352m大巷进风巷。

第三组:搬运+352m回风大巷10名遇难者至+352m大巷进风巷。

第四组:搬运+100m大巷的2名遇难者至+352m大巷进风巷。

四、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

(一)事故原因

(1)安稳斜井揭煤工作面所揭的K3煤层具有严重的突出危险,在“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违章爆破诱导了煤与瓦斯突出,未按规定撤人和关闭防突反向风门,造成人员伤亡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100m三区大巷安稳斜井过K,石门爆破,回风系统未撤人,煤与瓦斯突出后导致回风系统中的大部分人员伤亡,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防范措施

(1)加强防突管理,切实做好“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的贯彻学习及落实。

(2)强化煤矿干部、职工瓦斯抽采及防突理论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规定,杜绝“三违”现象发生。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强化自救和互救技能,掌握煤与瓦斯突出预兆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

五、经验与教训

(1)组织有序,指挥得当。事故发生后,立即成立事故抢险指挥部,根据矿井通风、遇险人员分布、巷道布置等情况,迅速组织救援力量,投入抢险救灾一线,合理分配救援力量,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救护队尽全力投入工作,为抢救遇险人员赢得了宝贵时间。

(2)抢救及时,连续作战。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内抢救出大量遇险人员,救护队指战员充分发挥了英勇顽强、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3)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职工培训不到位,爆破时未按规定撤人断电、关闭反向风门,矿工对井下避灾路线不清,导致大量遇险人员进入回风巷,造成事故伤亡扩大。

(4)矿工培训不到位,自救能力差。绝大部分工人逃生时没有佩戴自救器,没有利用压风自救系统自救。遇难人员多数不熟悉压缩氧自救器、压风自救系统的使用操作导致缺氧窒息而亡,教训惨痛而深刻。

六、专家点评

(1)安全管理不落实。同华煤矿、川九建设公司在同一采区作业,没有统一管理、协调指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

(2)安全管理人员未认真履行其管理职能,作业规程和安全措施贯彻落实不到位。

(3)技术管理不到位。根据同华煤矿安全技术措施规定,本应按照“浅掘浅进”的方式进行掘进爆破,但当班工人违章作业,炮眼深度、炸药用量严重超标,以致引发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4)矿井严重超定员生产,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故扩大。

(5)加强职工应急自救知识培训,确保职工遇到险情能够逃生自救。

(6)多支救护队联合作战,必须要认真做好记录和统计,避免出现差错。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